塌陷包袱转为发展资源 济宁市采煤塌陷地焕发勃勃生机
近年来,济宁市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新旧动能转换安排部署,把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将乡村振兴、产业协调、城乡建设、文化传承相关规划衔接融合,编制《济宁市采煤塌陷地治理规划(2016-2030年)》,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通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将塌陷包袱转为发展资源,保护了耕地资源、拓展了用地空间、加速了产业转型、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城市转型发展。昔日的采煤塌陷地,正焕发出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
全面提高采煤塌陷地治理水平
李琥来到治理现场,察看了利用浅滩、深水等地势建造不同水深梯度生态湿地景观的效果,详细了解规划设计及采取土方调整、合理布水、配植景观性水生植物、复氧等修复措施,对我市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在济宁城市展示馆,李琥通过文字、图片和讲解,详细了解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取得的成就,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等工作提出要求。他指出,要坚持采煤塌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绿色发展理念,明确不同采煤塌陷区功能定位,把采煤塌陷地转化为独特的开发资源,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机制,因地制宜治理采煤塌陷地,持续在生态治理和景观打造上下功夫,全面提高采煤塌陷地治理水平,逐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一步做好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2020年计划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37个,其中,基本完工项目5个,启动建设项目10个,正在施工招标项目17个,正在立项5个。一是紧盯时间节点,严把项目“立项关”。10月底前,落实年度任务的项目必须竣工并验收。
转型发展 打造全国示范样本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7.5亿元,治理采煤塌陷地35.1万亩。同时,我市探索形成了划方整平、挖深垫浅、生态治理、产业利用、充填平整、预治理等六种治理模式。今年计划实施治理项目37个,治理规模约4.23万亩。
济宁市加快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
制定《济宁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19-2021年)》,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塌陷地治理配套政策措施,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节点,确定典型项目示范带动,推动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向纵深发展。济宁市将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为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举措、夯实基础,全力推动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效。联合中国工程院武强院士设立采煤塌陷地治理院士工作站,组建自然资源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开展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新技术、新模式研究。
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鸟中熊猫来安家
对于今后的发展,太平镇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常广杰说,邹城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塌陷地综合整治中明确提出,全市将以保护和恢复煤矿塌陷地湿地为重点,以展示湿地生态功能和湿地文化为宗旨,以体现地域文化为特征,以湿地体验为主要利用形式,采用环境更新、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手段,尽快建成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国家湿地公园,打造全国采煤塌陷区新生湿地典范。此外,被誉为“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和世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频频现身,更让太平湿地名气大振,成为了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的典范。经过多年建设,这里已成为全国煤矿塌陷区新生湿地生态修复的示范区、“北方海绵家园”-煤矿塌陷区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利用典范以及煤矿塌陷区新生湿地生态经济试验示范区。
院士行·典型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 生态修复座谈会召开
邹城市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加强与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战略合作,加强与省地矿局“双招双引”挂钩联动,密切交流、紧密合作,充分发挥省地矿局的专业、技术、人才、平台等优势,借助自然资源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院士工作站高端平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决策部署,积极探索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治理新路子,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地质勘查和资源保障,全力打造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推进邹城转型振兴、高质量发展。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有关专家学者,省自然资源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邹城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省地矿局有关处室和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负责同志,有关矿山企业负责人,中国矿业报、大众日报社等媒体代表,共200余人参加集中座谈研讨。据悉,此次座谈会,由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联合中国国土空间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联盟、中国地质学会矿山水防治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主办,邹城市人民政府、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自然资源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