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 (记者 万德龙 通讯员 曹阳)在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生长着高等维管植物88科253属378种,栖息着脊椎动物215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其中,还包括“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全世界存量不到1000只的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在此发现了80只,而在此处发现的一种有待命名的世界植物新种,更为此地增添了几丝神秘色彩。
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邹城市太平镇境内,总面积1143.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587.12公顷。
经过多年建设,这里已成为全国煤矿塌陷区新生湿地生态修复的示范区、“北方海绵家园”-煤矿塌陷区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利用典范以及煤矿塌陷区新生湿地生态经济试验示范区。此外,被誉为“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和世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频频现身,更让太平湿地名气大振,成为了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的典范。
“以前,塌陷地可不是现在看到的这样。”太平镇村民刘英说,他所居住的横河村由于长期煤炭开采造成土地沉降,形成大面积水面。然而,横河村的情况只是邹城市塌陷村庄的其中一隅。作为全国八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邹城市已塌陷土地11.6万亩。“看着土地一点点塌下去,大家都心疼。说实话,真是想都不敢想,没几年工夫,村里能变成现在的样子,大家都爱来我们这里游玩。”
这一切变化,都得益于近几年邹城市开展的塌陷地综合整治。从最初农业开发、复垦造地的治理模式,到现在的坚持“宜农则农、宜渔则渔”的原则,采取“排矸填充、挖深垫浅、借势利用、浅层平整、开挖连通”等治理模式。该市先后对3.22万亩采煤塌陷地进行综合治理,恢复耕地1.6万余亩,提升综合开发效益,土地利用方向已由传统农业拓展到现代农业、光伏发电、湿地旅游等多种产业,成为集养殖、休闲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立体农业园区。
如今,依托启动实施的邹西生态绿心建设和泗河综合开发,邹城全面推进保育、恢复重建、宣教展示、合理利用和管理服务五大功能区建设,引来了众多企业的关注。
对于今后的发展,太平镇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常广杰说,邹城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塌陷地综合整治中明确提出,全市将以保护和恢复煤矿塌陷地湿地为重点,以展示湿地生态功能和湿地文化为宗旨,以体现地域文化为特征,以湿地体验为主要利用形式,采用环境更新、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手段,尽快建成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国家湿地公园,打造全国采煤塌陷区新生湿地典范。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