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戈腾龙)济宁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储量150多亿吨,年产量约8000万吨。随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由此带来土地塌陷等诸多问题。近年来,济宁市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新旧动能转换安排部署,把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将乡村振兴、产业协调、城乡建设、文化传承相关规划衔接融合,编制《济宁市采煤塌陷地治理规划(2016-2030年)》,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通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将塌陷包袱转为发展资源,保护了耕地资源、拓展了用地空间、加速了产业转型、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城市转型发展。昔日的采煤塌陷地,正焕发出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
汶上义桥煤矿:100%复垦建成高标准农田
义桥煤矿2003年开工建设,截止2019年底共形成采煤塌陷地7513.97亩。近年来,义桥煤矿在市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履行采煤塌陷地治理主体责任,对已形成的塌陷地逐年丈量、早做规划、及时治理。通过挖深垫浅、划方平整和配套水利设施进行复垦、复耕,建成高标准农田。截止目前,累计投入3717万元,分五个项目对已达稳沉、治理条件的塌陷地全部进行了复垦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推行政府+企业+群众三方联合管理模式,治理后的采煤塌陷地均顺利验收移交村民并核减塌陷地指标,形成了塌陷地治理的常态化、制度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高新区十里湖湿地:打造济宁东部明珠
十里湖生态湿地公园煤矿塌陷地生态修复项目,主要依托兖矿集团二号井采煤形成的塌陷地建设,总占地面积3100亩,总投资9800余万元,2018年成为全市“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明珠大规划之一。该项目有效利用现状浅滩、深水地势等不同地形建造了不同水深梯度的湿地区,通过土方调整,合理布水,在东区设置为串联的五级表面流人工湿地,增加地表径流停滞时间,经过水生植物的生态净化,达到地表水水质三类标准后,排入洸府河。同时将景观塑造与水质处理有效结合,休闲娱乐与生态治理结合,通过景观性水生植物的合理配植以及复氧等原位修复措施,打造多级生态景观湿地。项目建成后能有效保障国控、省控河流断面水质质量,极大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既盘活了塌陷地资源,又为周边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动力。下一步十里湖湿地将深化设计建设,提升整体景观效果,开发文旅文化,将十里湖打造成为济宁市的一颗东部明珠。
邹城太平湿地公园:地质灾害转化为“生态红利”
太平国家湿地公园,所在位置之前是邹城市太平采煤塌陷地,总面积1002.1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达到了428.44公顷,公园从生态保育、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三个维度开展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根据建设规划,太平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大功能区,全力打造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国家湿地公园,打造全国采煤塌陷区新生湿地典范。太平湿地公园生长着高等维管植物88科253属400种;栖息着脊椎动物215种,国家Ⅱ级保护珍稀鸟类15种。还包括“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在此发现。良好生态环境自然也吸引了产业项目的关注。2019年,在太平镇与兖矿集团、浙江清湖集团强强联合下,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项目成功落户塌陷区。现在已有27个塌陷坑塘利用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技术,挂养珍珠蚌共计达到了120万只。
微山傅村街道:争创休闲观光渔业示范基地
微山县傅村街道张西村等三个村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总面积66.9535公顷,分为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四个部分。项目恢复林地11.5973公顷,恢复果园7.035公顷。微山县傅村街道高点站位,规划打造“大美微山湖”田园综合体,设置无公害蔬菜种植区、高效立体种养示范区、亲水观光综合服务区、休闲垂钓区、植物观光区、瓜果采摘区、有机鱼养殖示范区、综合服务区等8大功能区。结合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模式,使原有的静态池塘通过空气推水设备使池塘形成动态循环流水“生态式圈养”模式养鱼。年产成鱼200万斤、有机蔬菜5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安排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40余人、带动辐射周边20余户水产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向生态、低碳、高效、循环清洁方式发展。彻底改变采煤塌陷区土地荒芜、积水区杂草丛生的现状,使采煤塌陷区成为可持续利用的、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区。
鱼台鹿洼煤矿:建成生态养殖、观光、休闲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鹿洼煤矿2000年投产至今,因矿井开采导致地面塌陷面积共11580.643亩,2017年至今恢复治理塌陷地4086亩,其中1506亩正在施工。由于塌陷地积水面积大,塌陷深度深,恢复耕地难度大等特点,项目按照生态治理模式,按照总体规划梳理村落、农田、水体关系,深入挖掘地方人文、经济特色,在土地整理中布局杞柳田、艺术花田、生态绿岛、水生植物种植区等特色产业,把整个采煤塌陷区域打造成集湿地观光、民俗体验、科普教育、特色经济于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治理示范区。同时加快推进杞柳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完善杞柳工艺品展馆、杞柳园艺品展馆、杞柳研发中心、杞柳培训实践中心、杞柳旅游观光带,全方位发展杞柳产业,逐步形成以杞柳种植为基础,柳编产品加工为引领,柳编文化旅游为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探索鱼台路径。鹿洼煤矿实施采煤塌陷地综合生态治理以来,促进了农企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地方生态的持续优化,同时使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建设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结合济宁塌陷地面广量大、治理成果初步显现的情况,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省地矿局鲁南院、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申报组建自然资源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深入开展研究与示范,不断为采煤塌陷地治理提供最先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创新中心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2500余台套,先后举办了三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论坛,邀请知名院士专家把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积极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建言献策,有关建议已纳入《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促进了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工作。下一步,自然资源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将加强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协作,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应用示范,推进采煤沉陷区多元化、系统化、生态化综合治理。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