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张静涵)3月9日上午,记者在济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泗水县认真贯彻省委“十大创新”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关于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有关工作要求,在省市有关部门指导下,启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
一、建立全覆盖的农户信用档案,这是基础。按照基础项、加分项、减分项、否定项四个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对农户进行信用评价,“一人一档”建立信用档案和信用积分。在指标设计上,要客观、写实,以实现精准“画像”的目的。为此,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基础信息等客观信息,也有人居环境、村风民风、志愿服务、违法占地等农村社会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激励、引导、约束农村居民诚实守信、向上向善。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可操作性、便捷性。据介绍,在指标中,加分项有9项,减分项12项,否定项7项,既能涵盖农村社会重点工作,又避免了过于繁琐带来的不便和不可持续性。同时,对信用评价实行动态管理,定期采集并更新有关信息和评分,确保信用评价及时写实。
二、构建信用和利益之间联结机制,这是关键。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以准确完备的信用评分为依据,将信用评分与授信额度、利率相挂钩,对农户给予信贷资金支持,真正把信用变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真金白银”。此外,泗水县还将逐步把信用评价与福利待遇、评先树优、交通餐饮娱乐等挂钩,不断丰富信用评价应用场景,真正让精神与物质、道德与经济“联姻”,让诚实守信者真正得实惠。为保证信用评价客观公正,成立评议小组,由乡贤、村民代表、优秀党员、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等共同组成评议小组进行评价打分,评分结果全部公示,确保结果经得起事实检验、经得起群众检验。
三、完善系统配套措施,这是保障。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运用,实际上就是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将德治融入信用建设,以自治激发治理活力。因此,必须强化有关配套机制建设,比如完善村规民约、村集体议事规则等,建立村庄内的刚性约束机制,和信用激励相得益彰、相互补充,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让每一名群众认识到、理解到并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感受到信用评价的实实在在的激励和约束,从而带动基层社会治理有力有效。
下一步,泗水县将积极学习借鉴外地有益经验做法,结合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优化工作流程,推动“信用+”在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