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报道
理论实践
融媒报道
主页
>
文化“两创”的济宁实践
聚焦报道
理论实践
融媒报道
聚焦报道
更多>>
权威发布 |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 留存城市记忆
济宁市共有曲阜、邹城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济宁城区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有历史建筑173处。近年来,济宁市重点实施历史建筑挂牌建档测绘、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改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名城名镇名村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好保护评估,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展示。
《千古家训》:齐鲁风 山东派 中华魂
杨义堂的《千古家训》再现了颜之推一生跌宕起伏的生活、命运和感悟,真是十分神奇,被专家们誉为和《颜氏家训》相媲美相印证,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千古家训》是围绕着主人公颜之推的曲折命运展开的,而他在多个王朝生活过,还都在皇帝身边担任编书的官员,那个时候,南方是梁朝,北方则是西魏、东魏,属于三国混战,后来南方变成陈国,北方又变成北齐、北周,也是三国混战,从颜之推的经历中,也展示了动荡时代的历史风云、人物命运和生活百态,有的专家说这是一部《后三国演义》。杨义堂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孔孟故里,从事的工作都和孔孟文化有关,他也从这片圣贤生活的热土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形成了扎实的文史功底和仁德的儒家情怀,“春江水暖鸭先知”,受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的感染,他潜心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反映孔府末代生活的《大孔府》、再现明代治理大运河的《大运河》、挖掘800年鲁国史的《鲁国春秋》、描写600年前菲律宾苏禄群岛王爷来大明的《北游记:苏禄王传》等一批展示中华文化凝聚力的好作品,创造了厚重历史文学作品的风格,在当代作家中特色鲜明,获得了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和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等一系列奖项,被誉为“孔孟之乡的作家”。
《千古家训》的思想内涵与文学特色
二是运用重大历史事件和细微生活细节相结合的文学手法,鲜活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山东作家杨义堂是具有儒家情怀和中国文化底蕴的作家,他的《大孔府》《大运河》《鲁国春秋》《北游记:苏禄王传》都很有影响,其长篇传记文学《千古家训》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两个结合”的又一力作,该作品的创作与出版应该是中国文学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收获之一,我认为,该作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思想内涵与五个方面的文学特色。同时,这部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我看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将探求历史真相的《史记》精神与文学家的想象能力进行充分结合,力图塑造出立体、性格丰满的历史文化人物。
理论实践
更多>>
文化创意平台产业赋能济宁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目前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协同发展的态势明显,“多维助力”机制在产业微观领域的探索经验不断积累,为文创产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势能。为破解这一问题,提出树立文创赋能全局理念,培育工业设计、文创设计、生态设计平台产业,构建济宁文创“多维助力”产业体系,为“十四五”时期济宁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扎根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世界级文创IP资源,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创意转化、现代表达、立体传播,深挖儒家故事、红色故事、运河故事,策划“济宁有礼”“夫子文创”“红色济宁”文创主IP,立足全市文博机构典藏、典籍等文化资源,科学梳理、严谨授权,鼓励政产学研联合创新开发,探索文创载体与直播、短视频、电商、文旅、农产品、工业产品的互动融合,推动“济宁故事”共建共享、全业衍生,拓展文化新零售平台和多业态授权孵化系统,策划基于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济宁文创体验空间和终端体验店,以整体城市文化形象参与跨媒体和跨区域传播和市场竞争。
文化“两创”的济宁实践 | 孔府印阁:古老技艺的华丽转身
正是因为其在“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方面的积极探索,林前社区在孔府印阁的支撑下,先后两次获选“全国淘宝村”。”孔令佳从19岁入行,见证了林前社区印章篆刻产业的两次兴起。2007年,尽管林前社区的印章经营商户锐减至50余家,但孔府印阁勇于创新,将印制篆刻结合当时最火热的“电商”做了一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把社区超过百人的老篆刻工匠聚在一起,一边以老带新培育新鲜血液,对传统技艺进行开发式传承。
厚植传统文化 创新养老模式
自从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后,我市就将孝养文化作为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创新性提出“打造济宁特色文化养老服务品牌”目标。打造济宁特色文化养老服务品牌,就要突出重点,强化整体推进。打造济宁特色文化养老服务品牌,就要倾注真情,强化责任担当。
融媒报道
更多>>
“非遗+直播” 让文化“两创”活起来
摄像机、直播架、补光灯、麦克风,在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永贤正对着手机镜头进行非遗直播。”直播间主持人介绍。在有些人的观念中,感觉非遗是一种“慢文化”,而直播是一种“快餐式”的速成品,在这里,非遗为何会走上“云端”呢。
“新征程 新济宁” 2022中国·济宁全国摄影大展启幕
掌上济宁讯(记者谷常浩)为深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济宁实践,生动诠释济宁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的新作为,济宁市联合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新征程新济宁”2022中国·济宁全国摄影大展,旨在邀请全国摄影界聚焦“孔孟之乡”,用影像精彩讲述新时代“运河之都”故事,进一步提升“文化济宁”品牌形象。二是“新征程新济宁”类,作品要反映济宁市行政区划内的相关内容,包括制造强市建设、现代港航物流发展、济宁都市区一体化建设等重点工作。据悉,此次全国摄影大展由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山东画报社、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报社联合承办,济宁市摄影家协会协办。
文化“两创”的济宁实践 | 非遗上直播 探索两创新路径
“喜欢看直播的大多是年轻人,非遗传承需要年轻人的加入,他们新奇的思维模式将推动非遗传承的创新性发展。东方圣城网讯(记者李胜男通讯员袁进)5月6日,在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一场名为“声远记忆”的“非遗”抖音直播节目,通过“非遗+直播”模式,让非遗技艺以年轻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互联网资源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的吸引力。据了解,“声远记忆”直播节目自2月21日开播以来,已有非遗传承人、书画名家等做客直播间103场、26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