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宋娜)昨日下午,记者从我市“四减四增”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在省“四减四增”三年行动(2018—2020年)评估中,取得优秀等级,总分位居全省第一名。
“四减四增”,即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增加新的增长动能;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简单来说,‘四减四增’就是让那些不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行业改变运行方式,离开粗犷发展的老路子,走到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上来,从源头上遏制污染。”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启动以来,我市坚持“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不断推进产业、能源、运输、农业结构调整,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积极推动煤炭、焦化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关停一大批“散乱污”企业。如今,济宁的环境更好了,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7.2%,新增绿色建筑2676.11万平方米,煤炭消费压减约256.3万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17.7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39.78%,全方位呈现了我市绿色发展底色。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为此,我市开展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对能耗、环保、安全、质量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坚决予以退出。同时,大力培育“四新经济”,研究出台《2020年度四新经济工作要点》,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主导,围绕“四梁”、聚力“八柱”、打造“十六条工作线”,开创全市四新经济持续发展、加速发展、健康发展全新局面。
新闻链接
这些方面,绿色发展有硬招
产业
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壮大新动能
“四增四减”中产业结构调整涉及的3项主要指标和35项重点任务,我市全部按要求完成。
2020年
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9.78%,超过32.37%的目标要求。
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1%,超过46%的目标要求。
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1%,超过2%的目标要求。
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技术改造的赋能。记者了解到,我市先后实施千亿技改工程、“双千技改”工程、“双十百千亿”工程,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实现高质量发展。近五年来,市级奖补技改资金1.23亿元,争取省级以上资金1.09亿元,工业和制造业技改投资总额五年来均位居全省前三位。
在治理模式上,我市通过“一业一策”推动重点行业整合提升。从2020年开始,我市对石材加工、水泥、石灰等行业进行整合提升,在前期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业一策”实施方案,对企业进行分类处置、整合提升。同时,提升园区集约发展水平,将我市化工园区压减至7个,全部通过省级认定。目前我市化工企业入园率为56%,远高于省30%的要求。
此外,多部门联动,开展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2021年共淘汰落后工艺设备31台套。我市唯一一家钢铁企业(齐鲁特钢有限公司)已根据钢铁去产能要求,制定了45万吨产能置换计划,并与外市企业签订了产能转移协议。2019年12月份将微山同泰焦化和鱼台盛发焦化两座4.3米焦炉企业关停。
交通
严控柴油货车,调整优化运输结构
我市大力推进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全面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和集装箱运输,积极申报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发展我市多式联运企业,充分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
2020年全市共完成铁路货运量3448.06万吨,较2017年增加907.36万吨,超额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2021年1至7月份,铁路货运量完成1655.37万吨。
2020年,全市完成水路货运量2993万吨,完成港口吞吐量4253.8万吨。2021年1至7月份,全市水路货运量完成1880.53万吨,较2020年同比上升41.82%。
2020年全市完成多式联运货运量968.2万吨(以火车进港量统计),港口集装箱铁路集疏港量30324标准箱,均超额完成市定任务目标。
2020年全市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车461辆,新增公交车使用新能源车的比例100%,全市公共汽(电)实现清洁化比率达到100%。目前新能源、清洁能源出租车占比达到98.46%。
截至10月18日,已完成淘汰25676辆,超额完成省确定淘汰任务目标,并逐车开展了“一车一档”档案材料核查工作。
能源
降低煤炭消耗,增加清洁能源使用
我市煤炭消费压减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完成35蒸吨/小时以下全部26台燃煤锅炉淘汰;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一段式和直径3米以下燃料类煤气发生炉全部淘汰,全市2020年比2018年煤炭消费压减约256.3万吨,超额完成省定我市任务。
全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669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1.15亿平方米;完成清洁取暖改造87.36万户,全市清洁取暖改造户数达到93.6万户。
全市绿色建筑达2800万平方米、节能建筑4300万平方米,打造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3个、示范城镇8个。
“十三五”期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3倍多,截至2020年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22.57万千瓦,占全市发电总装机的17.72%,提前超额完成12%的任务目标。
农业
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优化农业投入结构
2020年水肥一体化新增面积14.05万亩,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到801.0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2020年商品有机肥使用量达到19.05万吨。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