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借助网络积极响应实施文化“两创”的号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建设,让非遗作品搭上了直播的快车,线上驶入“寻常百姓家”,使古老艺术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嗨,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欢迎李老师再一次做客我们直播间。今天所有直播间的朋友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发到我们的弹幕上,我们会第一时间看到给大家进行回复。”直播间主持人介绍。
摄像机、直播架、补光灯、麦克风,在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永贤正对着手机镜头进行非遗直播。从葫芦的选择、如何处理,再到艺术制作,各种非遗技艺分享不断。李永贤告诉记者,酒好也怕巷子深,我们要给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包括年轻人介入、新媒体等。直播是直接直观的一种媒体形式,我们一起把好东西共同分享,这样关注的人多了,我们的东西就能更好地传承。
精彩的内容,有趣的讲解,让直播间里观看的网友们纷纷留言点赞,表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开展了多项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然而在传播过程中却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在有些人的观念中,感觉非遗是一种“慢文化”,而直播是一种“快餐式”的速成品,在这里,非遗为何会走上“云端”呢?
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陈艳华告诉记者:“在与不少我们的非遗传承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感到困惑的就是,我们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更大的受众平台来介绍传播他们的项目和作品。”
为破解传播难题,今年2月,任城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直播间,通过线上平台,打造了“声远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节目。在这里,葫芦雕刻、刻瓷、剪纸等内容纷纷走上“云端”,借助互联网,呈现在更多人面前。自2月21日开播以来,已有非遗传承人、书画名家等做客直播间103场、260余人次。
据任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直播具有全民参与性、场景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借助“非遗+直播”的新形式,为非遗文化赋能,非遗文化的传播也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观赏模式,从而拓宽了非遗传播的途径,延展了非遗文化的空间,让更多非遗项目融入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记者 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