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张静涵)3月15日下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济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整体情况,以及“十四五”全市科技事业整体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逐步构建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被认定为支撑绿色发展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成功入围国家“百城百园”计划,荣获“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示范城市,全市建有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载体430家,比十二五末(187)增长1.3倍;累计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4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推动区域协同创新,重点突破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重点技术领域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格局,打造绿色发展国家级创新城市、国家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区、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5%,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新增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100人、新建省级以上科技平台8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进入全省前5位,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一)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突出“创新谷”核心作用,构建中心驱动、多点协同、开放共享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十四五”期间,在创新谷布局5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年均引进建设研发机构20家以上,落地重点产业化项目50个以上。充分发挥创新谷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各县(市、区)协同联动,开展双向产业转移、技术转移,打造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二)培育科技创新主体。落实各类创新政策,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打造科技型企业雁阵,每年布局新建10处左右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打通产学研合作路径,全面引进对接国内外高校院所资源,突破我市智力源头短板,每年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项目200项;2025年,力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与我市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高校院所达到100所,新建产学研合作平台50家以上。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技术创新打通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短板,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集群化。到2025年,引进落地强链补链延链产业化重大项目200个以上,新增产值800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50%以上,年增幅保持全省前列。
(四)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持续推进科技平台改革,不断提升科技平台载体和支撑作用。布局建设15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全市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突破500家,争取10家以上重大平台跻身国家级创新平台。“十四五”末,全市规上企业研发平台建有率提升至40%以上。
(五)壮大科技人才队伍。突出平台、项目、人才一体化,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需求,精准引才聚才育才用才。到2025年,新建院士工作站40家、高层次专家工作站5家,引进院士等顶尖人才50人。
(六)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健全技术市场体系,设立产业化中试基地,促进成果“引得来、落得下”。到2025年,培育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0家,建成中试基地40处;年均发放“成果贷”3亿元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20%以上。
(七)推进重点技术创新。“十四五”期间,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和升级方向,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医养健康、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突破高端化工、节能环保、现代高效农业等传统产业。同时提升民生科技领域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让科技创新进一步惠及民生,发挥科技在民生改善、生态环保、应急安全等领域中的支撑作用。
2021年是“十四五”起步之年,济宁市科技局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启动深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科技企业培育“雁阵工程”,开展“创新图谱”绘制及产学研合作活动,建设线上线下一体的多功能科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作用发挥情况开展评选表彰,通过一系列新举措,更深层次、更大力度地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热情,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