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央媒看济宁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圣地摄影
  • 文化周末
  • 新视野
  • 产业经济
  • 民生新闻
  • 镇街新闻
  • 金融界
  • 社会与法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人事人才
  • 教科文
  • 本网出品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网络中国节·清明 >
清明习俗知多少
2021-03-31 来源:掌上济宁客户端
  • 作者:编辑:李立
  • 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古代在清明节气前后还有两个重要节日,一个是寒食节,另一个是上巳节,现在的清明节其实是三节合一。

    清明节各地的传统习俗

    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都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惯,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总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为祖宗先人扫墓祭祀。在祭祀扫墓时,一般都是先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后摆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比如磕头、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说一说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后来又是如何妥善处理的,让先人不必惦念牵挂等等,表示对先人的关心和忆念。

    在我国北方如河北等地,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清明当天就很少有人去扫墓。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二、特色吃食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绵菜饼

    在温州这一带有吃绵菜饼的习俗,绵菜饼顾名思义是绵菜做的饼,也有人称为清明饼,绵菜是清明饼照温州话翻译过来的,原来它的学名叫曲鼠草,在清明时节才会有。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裹粽子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

    三、踏青、荡秋千、郊游

    除了我们知道的常规性的习俗以外,清明节还有踏春、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清明时节,正是万物复苏、春光明媚,四处生机勃勃的时候,是郊游的大好时机。传说踏青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每年春天,大家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到唐宋时期,这个习俗尤为兴盛。

    网络拜祭成为新潮流

    墓前祭拜是我们缅怀逝者的一种重要礼仪形式。但近年来,网络祭奠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祭祀形式。全球化以及城镇化加速了人们流动的频率,因而对于那些离家在外的人来说,清明节到逝者墓前祭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但如果这一天不祭奠逝者,他们又觉得很愧疚。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之下,基于它的开放性,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使得人们不论处于世界的哪个地方,也不管在什么时间,只要他们想祭奠逝者,就可以打开电脑在网上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了。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历经千年,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它蕴涵着独特的民族情感,体现了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即便祭拜形式因时代或特殊情境所变,不变的依旧是一颗思念逝者的心。(来源:中华网)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