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央媒看济宁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圣地摄影
  • 文化周末
  • 新视野
  • 产业经济
  • 民生新闻
  • 镇街新闻
  • 金融界
  • 社会与法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人事人才
  • 教科文
  • 本网出品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e言e语 >
人民网评:让脱贫攻坚成就口口相告、代代相传
2021-02-2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 作者:向学笙编辑:张正婕
  • 一场与贫困的鏖战,在神州大地上决出了胜负。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圆梦今朝。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开播,从《庄严承诺》《精准施策》,到《使命在肩》《合力攻坚》,从《咬定青山》《家国情怀》,到《命运与共》《再启新程》,节目以政论和纪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全面诠释“中国脱贫攻坚战是如何打赢的”这一主题,给人以启迪和力量。

    这是一个震撼世界的数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这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意味着每月脱贫要达到近100万人,每分钟脱贫约20人。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从大兴安岭到秦巴山区,从黄土高坡到云贵高原,从武夷山区到乌蒙山区,从大别山区到吕梁山区,“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是主战场”。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纵然高山阻断、大河阻隔,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大江南北。

    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最难走的是上坡路,最关键的是最后一程。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刺关头,为什么执着地向贫困堡垒一次又一次冲锋?为什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反而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使命担当。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村子里有了第一座厕所,“穷乡僻壤”建起了产业园,闭塞的山区驶来了高铁……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一次次翻天覆地的生活蝶变,成为“人类历史最伟大事件之一”的生动注脚。

    纵观世界减贫历程,国际社会对如何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尚未找到有效的、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只有中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发展减贫脱贫的理论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扶贫开发之路。由此更加明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向世界传递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由此更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种制度握指成拳的优势印证于此,一个民族凯歌而行的能量汇聚于此,一个国家乘势而上的未来奠基于此。

    从更长远来说,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好办法,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既要展现脱贫攻坚的宏大视野,也要聚焦见人见事的微观镜头,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人间奇迹的来之不易,懂得非凡壮举的深远意义。

    更多像《摆脱贫困》这样的节目脱颖而出,是缩影也是倒影。正是在用心用情的讲述中,那段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气吞山河的伟大行进,那些奋斗征程的雄心壮志、惊心动魄的攻坚克难,才能口口相告、代代相传,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熠熠生辉。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