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像。□新华社发
□ 赵琳 崔瑞洋 王伟
“如果英雄王杰还活着,今年,他就79岁了。”前不久,王杰的母校——金乡县第一中学的王杰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王杰的同乡、生前战友韩义祥老人。
一同考入金乡一中、一同入伍,在这位与王杰生前关系最紧密的战友的讲述中,时间拉回到56年前。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邳县张楼公社担任民兵地雷班教员,训练埋雷时发生意外。千钧一发之际,王杰扑了上去。
他的青春之躯,保住了12名同志的生命。“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王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42年,王杰出生在金乡县城郊乡华堌村(现鱼山街道王杰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他就爱听英雄故事、爱看英雄画本。根据金乡县王杰纪念馆资料,小时候,王杰特别爱听刘邓大军渡过黄河解放金乡的故事。上学放学路上,他总是挺胸抬头,哼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红色歌曲。
1961年8月,响应国家号召,刚定下婚约的王杰入伍。他和韩义祥被分配到济南军区装甲师某部工兵营1连,从此朝夕相处了四个春秋。
“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这是王杰生前留下的诗。诗如其人,记录了他的经历,也反映了他的心境。
1963年3月,王杰在部队里率先成立了学习雷锋小组,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一天,王杰所在的连队组织共青团员到野外进行团日活动,在公园里,看到一位老师傅正在艰难地清理厕所下水道。王杰二话没说,脱掉棉衣,跪在地上,用手掏去堆塞在下水道的污物、杂草。
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1963年,在河北抗洪救灾中,王杰第一个冲入齐胸的水中摸索前进,身体被铁丝划出道道血痕,数次掉入高过头顶的深坑。他奋不顾身、迎难而上的劲头,给战友们极大的鼓舞。
在部队,争先排除哑炮的是王杰;爬高空、钻毛洞,在拱顶打炮眼的是他;山洪爆发时,为抢救施工器材,第一个冲上去的是他;修路运石渣要走山沟上又长又窄的木板桥,抢着走在前头的,也是他。
按照上级规定,超期服役的老战士每年可以探家一次。1965年初,连队干部首先安排王杰探家。“训练刚开始,俺班是先行班,怎能影响训练呢?”王杰拒绝了。
1965年3月,连里又安排王杰探家。听说师里要组织班长集训,王杰第二次拒绝了。一个月后,趁部队去参加生产劳动的机会,连里再次催促王杰探家。
“那时我接到家里电报,父亲病重,很想请假,但一个排怎能有两个班长同时探家呢?”正在韩义祥内心煎熬之际,王杰主动把探家机会让给了他,还帮他办手续,并说,“你放心走,班里工作不用担心。”
5月,王杰母亲的心脏病又复发了。连里不声不响地为他办好了火车票、通行证和粮票,还派战士把他送到火车站。这一次,王杰再也推不掉了。
1965年7月14日8时许,王杰带领战友们训练埋雷时,炸药突然爆炸。那时,来不及排除起爆装置、来不及扔炸药,也来不及让大家散开。如果只想到个人安危,王杰只需要直接向后卧倒,顶多两只脚负轻伤,根本没有生命危险。可他为了掩护在场的12名同志,一下扑了上去。
王杰牺牲时年仅23岁,在部队四年多,只回了一次家,婚期推迟了三次。在金乡县王杰纪念馆中,他的遗物,仅包括日记本、几件衣物和必要的生活物品。日记本里,也时常记录着自己的“反思”:“人的一生以服从祖国需要为快乐,如果一个人吃穿太讲究,日子长了,就会忘本,就会脱离群众,就会慢慢地失去革命的劲头。”“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王杰的日记里,6次提到董存瑞,8次提到黄继光,33次提到雷锋。他这一生,处处向英雄和模范看齐,总结自己、反思自己、对标先进、自省自励,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这就是我的战友王杰。”韩义祥含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