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央媒看济宁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圣地摄影
  • 文化周末
  • 新视野
  • 产业经济
  • 民生新闻
  • 镇街新闻
  • 金融界
  • 社会与法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人事人才
  • 教科文
  • 本网出品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优秀新闻展播 >
塌陷地上织“锦绣”
2020-12-05 来源:
  • 作者:编辑:戈腾龙

  • 图为山东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采煤塌陷地换新颜,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王珂摄)

    空气清新、波光潋滟。从高空俯瞰,山东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犹如一块黛绿色的翡翠镶嵌在邹鲁大地之上。漫步其间,可以看到水色清亮的湿地公园已现雏形,恍若踏进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中。

    “这里以前是塌陷地,可不是现在看到的这样。”太平镇村民张增清说,他所居住的横河村由于长期煤炭开采造成土地沉降,公园的“前生”曾是5万多亩千疮百孔的塌陷地。

    邹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永文说,作为曾经的全国八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邹城市既因煤而兴、又受煤所困,目前已有塌陷土地13万亩,是山东最大的采煤塌陷区,“残屋断壁杂草坑,污水横流路难走”一度成为塌陷区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太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002.1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达到了428.44公顷,生长着高等维管植物88科253属400种;栖息着脊椎动物215种,国家Ⅱ级保护珍稀鸟类15种。其中,还包括“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在此发现了80余只,而且在这里还发现的一种有待命名的世界植物新种,更为此地增添了几丝神秘色彩。

    太平国家湿地公园服务中心主任张明青告诉记者,公园从生态保育、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三个维度开展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其中,湿地生态的保护与恢复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湿地形态结构两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根据建设规划,太平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大功能区,全力打造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国家湿地公园,打造全国采煤塌陷区新生湿地典范。

    良好生态环境自然也吸引了产业项目的关注。2019年,在太平镇与兖矿集团、浙江清湖集团强强联合下,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项目成功落户塌陷区。项目负责人费林江介绍说,现在已有27个塌陷坑塘利用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技术,挂养珍珠蚌共计达到了120万只。

    “绝不能让采煤塌陷区成为群众的生态灾难,邹城将加快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推进多元化综合治理,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力争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济宁市委常委、邹城市委书记张百顺说。为此,该市专门成立了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专业人员具体治理,采取“排矸填充、挖深垫浅、借势利用、浅层平整、开挖连通”等治理模式,先后对7.1万亩采煤塌陷地进行综合治理,恢复耕地1.6万余亩,逐渐形成了农业复垦模式、产业治理模式、生态治理模式,把地质灾害转化为“生态红利”。(经济日报记者刘瑾)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