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央媒看济宁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圣地摄影
  • 文化周末
  • 新视野
  • 产业经济
  • 民生新闻
  • 镇街新闻
  • 金融界
  • 社会与法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人事人才
  • 教科文
  • 本网出品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媒体聚焦 >
济宁市塌陷地治理经验接连获得央视新闻报道和国家部委发文推广
2020-12-02 来源:
  • 作者:编辑:戈腾龙
  •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二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

      为贯彻落实2020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部组织开展了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并根据各地案例报送情况和实践探索成效,组织编写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二批),现予以印发。

      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并组织市县积极探索创新,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各地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经验,请及时总结报部,部将不定期向各地推荐成功案例。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2020年10月27日


    附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二批)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二批)


    一、江苏省苏州市金庭镇发展“生态农文旅”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二、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水美经济”案例

    三、河南省淅川县生态产业发展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四、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案例

    五、江苏省江阴市“三进三退”护长江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六、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

    七、山东省邹城市采煤塌陷地治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八、河北省唐山市南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

    九、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公益林碳普惠项目案例

    十、英国基于自然资本的成本效益分析案例

    山东省邹城市采煤塌陷地治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一

    案例背景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孟子故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年产原煤近1883万吨,占山东省年产量的16%以上。煤炭开采等产业在助力邹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问题:采煤形成大量塌陷地,导致耕地损毁、道路迸裂、房屋垮塌,“天灰、地陷、河流污染”成为了邹城的环境“痛点”和生态“伤疤”。其中,太平镇是邹城最大的采煤塌陷区,33个村庄发生道路迸裂、房屋垮塌,11个村庄沉陷,涉及人口3.6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近年来,邹城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协商区域内采煤龙头企业兖矿集团,按照政府主导与企业实施的“双管齐下”治理模式、政企协作的“双重保障”机制、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价值实现”路径,在太平镇实施以采煤塌陷地治理、地质灾害搬迁、生态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绿心”工程,将采煤塌陷区修复为提供生态产品、促进经济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加速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生态治理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二

    具体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绘制鲁西南都市区“绿心”蓝图。在全面调查塌陷区现状和现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邹城市按照“功能分区、因地制宜、系统治理”的原则,编制了《邹城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规划》和《都市区绿心项目规划》。以太平镇为核心,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建设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的“绿心”项目;围绕激活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目标,在区域内合理布局农田林地、建设用地、水面和湿地,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分布,建设“十万亩绿水林田,十万人生态家园”;围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建设由若干个生态产业化特色项目组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促进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系统治理,推进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首先,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合作开发”的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思路,以“谁治理、谁受益”和修复项目建设权、运营权、收益权“打包”确定实施主体等方式,引导兖矿集团等采煤企业、中电建路桥公司等社会资本投入塌陷地治理,开展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实施塌陷地地质灾害治理和村庄搬迁工程。其次,依托采煤塌陷区特点,区分浅水塌陷区、深水塌陷区和稳沉塌陷区三类并开展分类治理,有机衔接湖泊、湿地、森林、农田四大生态系统,建立以湿地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以本地植物,特别是固氮植物为主,采用“夏季-冬季”季相交替、“挺水-浮水-漂浮-沉水”层次错落的立体绿化模式,构建水生植物群落和完整的“草-鱼-鸟”水生生物链,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再次,通过造林绿化奖补、土地流转补贴等政策,鼓励承包荒山、荒沟开展集中连片的植树造林,推行工程造林、专业队造林模式,实现“线上”生态廊道多层添绿,“面上”统筹城乡多元覆绿。
    三是坚持“农渔游”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托塌陷地治理后形成的独特自然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渔文旅”生态产业,推动“生态洼地”变身“产业高地”。在塌陷地治理基础上推进“宜农则农”,兖矿集团根据煤矿开采计划和地表塌陷损毁程度,对部分适宜开展土地复垦和农业种植的区域,通过流转获得20年的集体土地经营权,采用预治理模式和采煤沉降预测技术,及时预测区域沉降速度、开展塌陷土地治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引入浙江苗夫集团实施“渔樵耕读”项目,利用治理时剥离的优质耕作层发展高端苗木花卉、渔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实现塌陷治理区土地集约再利用。太平镇利用原有的食用菌种植优势和塌陷区治理后的土地,聚集多家大型食用菌种植加工企业,形成了一条集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破解塌陷区水体治理的困局,在原有养殖池塘基础上推进“宜渔则渔”,按照“生态化治水、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引入浙江清湖集团发展“靶向珍珠养殖”产业,利用专有技术在塌陷水域中培养藻类和菌类共生体,模仿自然界水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将污染源转换成食物链源头的有机营养,并通过贝类、螺类、鱼类的定期循环捕放,建立稳定的纯生态食物链系统和有机营养物排出系统,最终实现塌陷水域的水质净化和珍珠养殖。大力推动“宜游则游”,依托邹城“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太平镇国家湿地公园等独有的自然风光,对“绿心”项目区域进行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建设柳澳渔村、观澜书院、汤家花园、古刹禅林、观鸟屋等文化旅游项目,促进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三

    主要成效

    一是生态伤疤变生态景观,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逐步增强。通过坚持不懈的治理,塌陷区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好转,综合治理后形成湿地面积6500亩、恢复耕地3600亩,区域内湿地面积占比达到42.75%;塌陷区水质改善效果显著,水体中化学需氧量浓度、氨氮含量等指标大幅下降,水质由劣Ⅴ类变为地表Ⅲ类;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强,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维管植物由原来的不到200种发展到400种,鸟类由原来的75种增加到167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珍稀鸟类13种,国际濒危鸟类7种,并在太平湖区域首次发现了全球“近危”物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和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随着受损自然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邹城及附近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生态产品。
    二是生态产品价值逐渐显化,打通了“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路径。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成效,彻底改变了当地村民“靠矿吃矿”的理念,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从“绿心”项目区域看,“渔樵耕读”项目种植高端苗木花卉3160亩,年销售各类成品苗木花卉90.65万株,年销售收入1.36亿元;“靶向珍珠养殖”项目一期完成28个塌陷区池塘17万米网片和拉绳布置,挂养河蚌150万只,实现年销售收入3368万元,净利润率58.1%。生态旅游、食用菌产业辐射全市,2019年邹城市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生态体验等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567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85.2亿元;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及合作社达50家,年产30万吨,产值30亿元,“邹城蘑菇”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邹城市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市,逐渐改变了邹城市“地下为主、一煤独大”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居民幸福感不断增强,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都市“绿心”项目涵盖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湿地镇村8个,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了1200余个就业岗位,每年各类劳务收入5000万元;带动了周边5000户村民发展设施农业、养殖等产业,每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800万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每亩每年创收近3万元。通过开展以塌陷地治理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有效解决了矿区历史遗留的百姓居住环境恶劣问题,受益群众达5万余人。以太平镇幸福新城社区为代表,在地质灾害搬迁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基础上,配套建设了服务设施,实现水、电、路、燃气、暖气等“八通”,社区全部进行绿化、亮化、雨污分流、垃圾分类处理,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