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和为贵”理念为引领,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功能重构、模式创新,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工作体系,创新市域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动群众诉求解决“最多跑一地、最多跑一次”。
一、市域联动,构建“四位一体”工作体系。注重弘扬儒家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积极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全面推进”的原则,构建市县乡村互联互通、一体运行的“四位一体”工作网络。市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划分纪检监察、涉法涉诉、信访联合接待、综合调解和社会服务五大区域,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努力实现群众反映事项“一站式管理、一条龙处理”。县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参照市级中心模式,建设符合业务规范的场所、场地和窗口,推进相关部门、平台资源全要素、成建制入驻。镇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一体运行,建设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4个平台,形成“以县级为终点站、以乡级为主战场”的运行机制。村级在“和为贵”调解室基础上,以做实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完善全科网格员队伍为重点,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吸纳、化解矛盾的能力。目前,市级中心和70%的县市区、68%的镇街、75%的村(社区)中心场所实体化运行,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
二、多网融合,健全完善“一窗受理”运行机制。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倡导“以和为贵”和“无讼”理念,建立起“一窗受理、衔接配套”的矛盾纠纷解决运行机制。在市县乡三级中心设立无差别受理窗口,“一个窗口”受理群众提出的各类矛盾化解、信访诉求和投诉举报事项,通过精准区分事项类型,分类导入办事程序,建立统分结合、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实现“一窗受理、一网流转、一站解决”,真正让群众“最多跑一地、最多跑一次”。研究制定《“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的工作导则》,探索建立“矛盾化解受办系统”,健全完善诉调衔接机制和律师调解制度,着力打造社会治理“全科门诊”,切实解决群众诉求多头跑的问题。依托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党建网格、综治网格、创城网格、安全生产网格、环保网格“多网融合”,建立健全全科网格员队伍,发挥末梢和触角作用,确保各类矛盾纠纷隐患即发现、即上报、即跟踪、即反馈,推动即时化解。坚持依法分类处理,对依法应当通过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监察等途径解决的,积极引导群众通过法定途径提出诉求、解决问题;对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由政法部门负责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办理,让群众“有事找法律、有事找调解”成为常态。
三、聚合力量,全面推行“全科服务”治理模式。深化“五治融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实行统一平台接入、统一集中管控、统一标准规范的“全科服务”治理模式。以部门派员进驻、明确职责任务、建立健全机制为突破口,有序推进部门资源整合、职能聚合,推动“多中心”整合为“一中心”。按照“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的要求,将12309检察服务中心、行政复议办公室、法律援助中心、仲裁委员会、诉讼服务中心、行政争议审前和解中心整建制入驻;其他职能部门将涉及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相关业务科室和人员整合入驻;人民调解委员会、交通事故调委会、劳动人事争议调委会、医患纠纷调委会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由各自主管部门负责,协调推进整体入驻(或设立专门调解室),并负责抓好业务指导和管理工作。县级社会治理中心参照市级模式,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整合职能部门力量进驻。同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进驻,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符合相关业务规范的场所、场地和窗口,鱼台县“广场夜话”、金乡县“蒜都民生”、泗水县“泗事如意”、邹城市“兴村说唱团”等做法,有效发挥了专业力量+社会力量“1+1>2”的综合效果。嘉祥县“平安周例会”制度荣获“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基层治理最佳案例”。
四、系统集成,不断强化“数字赋能”信息支撑。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社会治理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一个中心管指挥、一个大脑管数据,一个场地抓化解、一个窗口抓服务”。依托全市政务云平台,整合“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广泛汇聚网络舆情、网上信访等信息资源,建设社会治理智能信息系统;与大数据、政法、公安、司法等相关数据平台对接,建设社会治理调度指挥信息中心,纵向联通市县乡村四级,横向互联各部门单位,组建全领域大数据库,实现社会治理类信息最全面、最及时。加快建设视频智能分析预警系统,制定全市视频监控联网标准,整合各部门单位视频资源,在全域化视频监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的监控,把治安防范措施延伸到群众身边,逐步实现全面覆盖、全网共享、全程可控、全时可用,达到预知预判、预防预警和提前处置的目的。加强数据的分析研判,从数据增量和变量入手,运用大数据和模型推演方式,深入推进智能治理深入应用,全方位监测常态化下非常态民生诉求、社会稳定等风险,做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