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技工教育供给侧改革,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2019年10月,济宁市创新组建全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团,深度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关经验做法被省人社厅在全省发文推广,并纳入《2020年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一、聚焦实质化运作,着力打造全省首家紧密型利益共同体
(一)构建“三大圈层”,做实组织架构。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以济宁市技师学院为依托,首批联合19所技工院校、3所职业培训机构、129家企业,在组织框架方面构建指导层、核心层、合作层三大圈层。“指导层”为市政府工作专班,由分管副市长和人社、教育等部门组成,指导集团运作,提供政策支持。“核心层”为集团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决定重大事项。“合作层”为与集团密切相关的外围合作单位。
(二)统一“五大平台”,实现共建共赢。统一招生就业平台,集团院校、企业联合招生,实现“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统一教育教学平台,集团统一研究、企业深度参与各院校专业设置、教学方案。统一学生管理平台,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军事化+企业7S文化”特色管理育人模式。统一师资调配平台,集团院校教师和企业专家、“产业教授”由集团统一调配使用。统一科研创新平台,集团成员共享生产和科研实验设施设备,共建公共实训基地、实验室。对应“五大平台”分别成立五个专门委员会,健全工作制度,抽调专人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合作共赢。
二、深化产教研融合,突出企业办学主体量身定制技能人才
(一)企业直接参与办学决策。技工教育集团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学徒制培养模式。以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程体系对接岗位技能、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从根本上解决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问题。目前,根据企业需求新增设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应用等5个专业,为企业量身定制专业班次53个。
(二)企业设备直接搬进实训课堂。积极引企入校,以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最前沿生产技术培养学生。京东集团在济宁市技师学院投资建设客服中心,把生产任务直接带进学校课堂,课堂即是车间,上课就是工作,毕业直接上岗,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无缝对接。目前,集团正与山东经典重工集团、济宁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投资4000余万元的实习实训车间。
(三)企业专家直接参与集团教学科研。提升企业育人话语权,建立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双向互派工作机制。初步建立749名技术专家的专家库,济宁技师学院泰山领军人才孟庆站教授、济宁最美科技工作者宋言新博士等一批专业教师受聘企业开展技术公关,辰欣药业高级技师李新等26位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受聘担任集团院校客座教授,组织开展了20余场次的集团院校专业教研活动和企业专家进校园系列讲座活动。让学生掌握最新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技能,更加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
三、统筹特色专业建设,推进校际联合办学实现错位发展
(一)实行校际联合招生。集团各技工学校与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分层次联合开展初中起点“3+2”高级技工班或“3+3”预备技师班。市技师学院同鱼台县技工学校、山东星源技工学校等6家技工学校确定1040名学生的合作招生计划,梁山县技工学校等4家技工学校挂牌济宁市技师学院分校,推行“3+2”分层次办学模式,其幼儿教育专业已发展为全市热门重点专业,既解决了县级技工学校招生困难问题,也为技师学院储备高层次生源。
(二)实行校际错位办学。统筹专业建设规划,依托产业办专业,组建专业建设研究小组,结合企业需求及各院校专业特色优势,集中力量扶持每个院校打造2—3个与当地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提高招生吸引力,实现集团院校错位发展。
四、坚持立德树人,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德技双馨”人才
(一)实施师德师风培育工程。成立山东省和济宁市技工院校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基地,加强思想政治课专兼职教师的传统文化师德师风教育,3年内对全市技工院校教师集中轮训一遍,培养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现已利用暑期、寒假完成省、市技工院校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共计110人。
(二)实施传统文化铸魂工程。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群体特点,坚持文以化人,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国学经典诵读”“孝诚爱仁教育”“综合素养提升”“校园品位创建”工程,打造思政课“精品一课”。开展儒家文化“每课一语” “每日一诵”活动,举办首届济宁市“经典杯”技工院校传统文化大赛,承办全市“十八岁成人礼”、“中华魂”等大型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再造”,培养更多“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优秀人才。
五、优化体制机制,为技工教育集团发展提供强力政策支持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改革招生政策,将技工院校招生实质性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管理,升入技工院校的学生计入初中学校升学率。鼓励融合发展,对集团内企业购买共享大型或高端仪器、设备的,给予适当财政补助;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对接纳市属技工院校学生实习的,市政府给予企业奖励。培育特色专业,鼓励集团开发建设新兴专业,成功创建为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或专业群的,市财政分别给予资金补助。推进师资流动,开展校际间教师互兼互派、顶岗交流、以干代训,推进院校教师、企业专家双向互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搞活分配机制,允许集团院校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开展有偿服务所得收入、校办产业年度利润等收入的30%可用于单位绩效工资发放。加强国际交流,因招才引智、教学合作、学术交流等工作需要,集团院校根据需要安排有关人员出入国(境)可不受次数限制,随时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