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强市之基和富民之源。
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坚持“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大力推进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构建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近日,我省发布《2022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二批)》,包括积极培育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进机构、加快推进“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差异化管控、支持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等高含金量的支持措施,为推动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加足了政策砝码。
根据《清单》,我省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积极培育行业协会、产业共同体等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进机构。每年择优选取10个左右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进机构,每个最高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据了解,我市将聚焦提升“231”产业集群能级,以19条关键产业链为主抓手,全面推行“群长+链长制”,滚动实施“双千”技改,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3%以上。
积极推进“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省级财政通过委托投资等形式,对高成长性、上市意愿强烈、近3至5年可能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股权投资支持,参股比例原则上不超过投资企业总股本的25%,并视其提前退出时间给予让利。其中,在上市前退出的,约定回报率一般不高于退出时上月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1.1倍;上市后退出的,省级财政可在投资收益范围内按中介机构服务费用的20%给予让渡,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就我市来讲,我市将实施高成长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完善“专精特新”重点企业服务机制,统筹落实惠企政策,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130家,国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18家。此外,还将大力培育“种子”“幼苗”“准四上”企业,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标杆示范企业。
省里每年将对新认定的10个左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金支持。我市将坚定不移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百亿产业、百亿园区、百亿强企“三百”工程,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支持县域争先进位。据了解,我市成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出台五年行动方案,建立“5+1”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月调度、季评价、年考核”工作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深化放权赋能,强化资源要素市级统筹配置,引导县市区比拼赶超、争先进位。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中,邹城进入全省前10强,3个县市区进入前40名,所有县市区位次大幅前移,争创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高质量发展进步县、专项评价先进县。
《清单》还围绕环保、知识产权等领域提出多项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措施。优化企业环保服务,建立年度省级重点项目服务台账,实行“点对点”跟进服务、上门服务,即来即审、并联评估。帮扶企业申请排污许可证,首次申领办理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减到20个工作日。在济宁,不仅仅是在环保服务方面提质增效,我市对标全国一流、全省领先,争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持续深化“双全双百”工程,大力推行“静默认证”试点,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负面清单,成立市企业服务中心,开展企业对服务单位线上评价,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网通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同时,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对守法诚信企业检查频次,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让企业心无旁骛干事业、安心舒心谋发展。
山东省将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共治项目,支持引导有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和能力的产业园区、“十强”产业协会等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2022年计划建设30个工作站,每个工作站给予10万元资金支持。今年,我市将高标准办好院士济宁行活动,开展12场专题产学研对接,实现攀登企业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全覆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争创国家(济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每年评选“十强研发企业”“十大创新成果”“十佳科创人才”,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和预期目标的生态保护修复主体,允许依法依规取得一定份额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对开展荒山荒地、废弃矿山、黑臭水体、采煤沉陷地、工业遗址等综合整治的社会主体,在保障生态效益和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允许利用不超过3%的治理面积从事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开发。我市将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统筹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纵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三大行动”,让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记者 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