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第06版:第六版

留住时光

王继法(任城)

得知济宁老年大学总校区2025年秋季即将开设回忆录写作班,并由文化名家杨义堂先生亲自授课,我立即与济蜂园文学社的宋艳、孙彦玲以及几位社员一同报了名,心情迫切,满怀期待。

2024年9月,文学社迎来五周年社庆。我们特意将社员五年来发表于《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作品集结成册,出版了《蜂情乡韵话流年》一书。然而真要落实,不少人却打起怵来:“我们虽有一些写作基础,可如何按照出书的标准,把曾经被编辑修改过的习作重新整理,补充新内容,最终成就一本像模像样的个人回忆录?”

直到了解了杨义堂老师的创作理念,大家的顾虑才彻底消散——原来老年人写回忆录从来不是专业作家的专利。

杨老师强调“回到源头找根脉”,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我们整理旧作、补充新内容。无需华丽修辞,可先按人生阶段将以往文章分类,如“童年往事”“职场岁月”“家庭日常”等,再沿着每一类主题追溯细节:童年炊烟里的饭菜香气、习作中未曾详述的工作趣事、与亲人相伴的温暖点滴……这些真实而微小的补充,能让旧文重焕生机。

他还提倡“严格考据,拒绝戏说”,这一点对提升回忆录的质量尤为关键。整理旧文时若发现时间、事件存在模糊,可借助老照片、旧书信,或与家人聊天核实;补充新材料,也须坚持真实。哪怕是“1980年夏天,带孩子去公园学骑车,他紧攥车把一脸紧张”这样简单的画面,因真实而格外温暖。正如杨老师在《鲁国春秋》中以考古成果修正传统认知,我们以真诚的细节完善回忆,才让文字更具打动人的力量。

更贴心的是,杨老师鼓励“用中国人喜欢的方式讲中国故事”。我们无需模仿繁复的写作技巧,整理习作时可保留家常话风,补充新篇时就像给孙辈讲故事那样自然书写。即便先从片段写起,再依逻辑串联,日积月累,也能逐渐拼出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回忆录。

对我们这些有习作基础的老年人来说,写回忆录不仅是完成社团目标,更是一次与自我对话的旅程。在整理与补充之间,我们重温来路、凝视岁月,最终为家人献上一份独一无二的“时光礼物”。

如今有专业导师指引,我们更加有信心:从当下起步,梳理旧文、增补新事,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光阴碎片,终将串联成温暖厚重的回忆录——出版一本书,不再遥远!

2025-09-17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12179.html 1 留住时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