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婕妤(杭州)
从老房子出来,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古道往上走,经过一棵杏花树,越过一座石桥,就到了孙晓梅故居。这位与我同宗同源的女烈士,一直是父辈时常念叨的英雄人物。
孙晓梅出生于富阳龙门古镇,从小喜爱读书,很早开始接触进步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晓梅带领数名青年步行至皖南,参加新四军,并于1940年9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几年前,富阳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发现我家有一张孙晓梅的老照片,让我大伯拿去复印。每每看到这张照片,更觉我与孙晓梅之间有着不解之缘。于是,从档案馆借来一本《晓梅烈士遗墨》。此书选编孙晓梅生前所发表的文章、日记和书信,我看得入神。孙晓梅在给母亲的信中写“我有我的人生目标、理想前途,我绝不会让自己盲目地陷入黑暗的深渊里去。”掷地有声,令人感佩。
1943年,孙晓梅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任凭敌人如何诱降,她不为所动,日本宪兵将她残忍杀害。牺牲时,她年仅29岁。
这几年,我沿着孙晓梅的生前足迹,寻访她的痕迹。每每思及她写的家书,心中涌动无尽的敬佩。去南京雨花台瞻仰她是追寻的最后一站,烈火芳华,她的不屈被世人铭记。
今年,我想再次阅读《晓梅烈士遗墨》,却被告知此书已佚。虽然亦能在别处观瞻她的笔墨,但这本集子是我读她、寻她、探她的伊始,于我十分重要。在我垂头丧气之时,母亲忽然同我说,看你当年如此爱不释手,我为你复印了一份,一直收藏着呢。
她从书架取下一本厚厚的影印集,拿给我看。首页上赫然写着“晓梅烈士遗墨”六个风骨峭峻的字,我忍不住将书抱在怀里。
连夜重读孙晓梅的家书,读到她给弟弟写的信:一个青年人,不吃苦,会有收获吗?你不要梦想,家里住住,就会住出一个场面来。孙晓梅的声音仿佛越过时光,落在耳边。只觉得此刻,她正站在我的书桌前,字字句句振聋发聩。
孙晓梅生前曾被分配到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组工作,主要任务是调查农村经济情况,她在《一个家庭的访问记》中写:我这次,虽只碰到这样一个妇人……但这个家庭的内幕,却已深深地印上了我的心。寥寥几句,写尽她对人民群众深切的关怀。
步入社会,我的工作内容亦与金融经济有关。每次接到调研任务,我都能想起孙晓梅熟练抱起院落里玩耍的孩子,与户主唠家常的细节。跟着她的脚步沉下去,踏踏实实地去看、去听、去研究,不把调研当空中楼阁,“去做我们所能做的事业”,这是她的叮嘱,也是我在精神上的追寻。
合上书,深夜步行至她的故居,前门溪上一棵枇杷树,郁郁葱葱,饱满的枝叶轻柔地遮护白墙上题为《抗日英烈孙晓梅》的彩绘。
我在墙下站了许久。
她的事迹与书信,是我反复咀嚼的人生课题,“生死场前一身胆,是非行里满书香”,她心烈烈,我亦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