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兑(兖州)
这里不是我长大的地方,却是我的故乡。曾经喜欢在商场里消耗掉一天的时光,那是我与一座城市的融合;曾经愿意驾车四十分钟,去竹竿巷吃一笼人人称赞的烫面角,那是我用脚在初识的每一处刻下自己的痕迹;曾经走过这个城市的各个小巷,就是想把自己变成最熟悉这座城市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和这座城市日渐熟悉,我也像父辈们一样,慢慢静下心来,回望着自己生活的城市和曾经走过的路。
公公总喜欢在暮色漫过河水时展开那张报纸。当婆婆收起饭桌,巷子口亮起灯火。《济宁晚报》的油墨便混着他手指的烟草味,在家中慢慢地晕染开来。
公公并不知道我喜欢写作,我也没有将我的文字拿给他看过,但是有些事情的发生和相遇都是注定的。有一天公公在读完报纸后顺手递给了我,并对我说:“可以看看《济宁晚报》,都是咱们的身边事,是无可取代的熟悉感,满满的生活气息。”当我漫不经心地翻到“悦享银龄”板块时,眼睛不由得亮了起来,那一篇篇小短文就像突然相遇的挚友,不曾谋面,却相识多年。
于是,照着报纸左下角的投稿地址,我把自己的文字投了出去。当一篇写公公生活小事的文章刊登出来时,这个运河的倒影里也有了我的痕迹。于是我也拥有了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报纸,我像一个观众,认真地浏览着运河流过的每一个角落。
今天收到的最新报纸里,有熟悉的朋友站在领奖台上笑靥如花,有一个城市领跑者写下了他们的铮铮誓言,也有运河边停靠的游船分外抢眼。我忽然想起自己刚刚踏入这座城市时面对着运河的羞涩和惊喜。幸运的是,一份《济宁晚报》将两代人的光阴描摹成永远不会褪色的墨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