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兮(济宁高新区)
读《济宁晚报》,我越来越喜欢孔孟少年周刊。
孔孟少年稚气未消,也正因此,作品更见天然质感与纯美诗意。文章中含着一股“奶气”,绘画中露出十分纯真。透过这些作品,仿佛能看到小作者那双忽闪忽闪的眼睛,晶莹明亮,仿佛青草上的露珠。
晚报为孔孟少年打造的平台还提供了许多实践机会。晚报“招募”了一批活跃的小记者,他们在周末或节假日去户外参加各样的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比如5月8日四版报道的小记者团假期活动,新闻采写第一课、“小小售货员”职业体验、AI智能启蒙课、跳绳比赛,以及5月15日七版报道的“奇妙消防之旅”等,如往常一样,内容新鲜有趣、精彩纷呈。之前我和女儿悠悠沟通,建议她也加入小记者团。悠悠不自信,我鼓励她尝试一下,成功与否,只有亲身历练后才见分晓,何况小马过河不也是在坚定信念后,才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吗?
“调色盘”是孔孟少年周刊的一个绘画栏目,刊登少年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从构图、立意上看,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比如5月22日六版中的一幅画作“纸鸢”,燕子形状,两翼布满开放的郁金香,在天空摇曳飞翔,似乎正将花朵抛洒大地,将春天的消息传递到远方。写生状物,形似神似还为其次,画作中表达出来的美好情感与向往则更为珍贵。
孔孟少年周刊的另一个亮点是“作文学院”栏目。针对优秀的学生来稿,晚报特邀名家对作品进行点评。每个段落后都有评语,点评细致,甚至精确到一字一句。名家点评可谓真知灼见,文章结构、行文句式、情感表达等作文技巧得以一一解析,好作文的样板呈现出来,为小读者指点迷津,上了有意义的一课。
还有其他一些栏目,比如“少年派”“我是小作家”,以及“研学社”和“健康小屋”等,内容不一而足。晚报策划了许多有趣的栏目,关爱孔孟少年成长,可谓用心良苦,在发掘少年智慧、拓展少年视野、丰富少年生活上,下足了功夫。
孔孟少年在不断成长,青葱年华中的珍贵瞬间,晚报既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那些成长的节点,在这里定格成永恒,化为一生的精神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