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荫(任城)
今年年初,我从《济宁晚报》上读了一篇好文章,是嘉祥苗桂芝老师写的《用文学续命》,记录了《济宁晚报》为嘉祥残疾文友陈文艺颁奖的经历。文章细腻、动人,道出了残疾文人陈文艺“拿自己的命在写文学作品”的感人事迹。一句“用文学续命”直击灵魂,引起我的共鸣,因为我也有“续命”的经历……
2020年3月,我胃部做了一个大手术,身体立马垮了,但“哀莫大于心死”,自己感觉已经“废了”,“末日”到了……正在我颓废不能自拔的时候,社区领导、我办《解放路社区报》时结识的文友纷纷来看望我,其中就有现在悦享银龄读书会中的文友孙龙强、李传生、孙龙乾。无疑,他们的造访,给了我莫大的精神慰藉,使我鼓起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去面对繁琐的后续治疗。
2022年,后续治疗过程中,医生根据我的病情,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让我注射一种增强免疫力的药。这种药医院没有,需医生开具处方,患者到专业药房自行全款购买,不走社保。每次购药需花费2000多元,这种药使用时间长,患者负担较重。为此,制药商推出了一个救助项目,即使用该药品达到规定数量后,厂家向患者赠送12次(一年量)用药。
2023年,我达到了救助条件,开始申请“赠药”。手续繁杂,索要的材料很多,其中有一项是,根据医生处方笺上的日期,患者需手持一份当天的官方报纸拍照上传。
这件事放在前几年就太好办了,因为报摊很多。可最近几年,报摊没了踪影。这时我想到求助社区,立即去社区办公室。工作人员听了我的来意后,马上拿了份当天的报纸递给我。
我接过报纸,眼前一亮,心想太有缘了,原来是一份《济宁晚报》,早在2019年3月,该报曾用一个版面报道了我办《解放路社区报》的事迹,没想到今天又帮了我的大忙,在这张报纸的帮助下,我获得了第一次赠药。就这样,办理赠药、与《济宁晚报》合影,成为我每月的常态工作。到了年底,赠药结束,我累计获赠药12次,折合资金近4万元。省下的这笔钱,给我这个老病号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由衷地感到《济宁晚报》为我“续命”。
但我与《济宁晚报》的缘分没有结束,2024年,济宁晚报·悦享银龄读书会成立了,文友们线上线下交流,好不热闹。我不顾年老体弱,积极参加了这个读书会。
当自己的作品一次次发表的时候,当作品一次次获奖的时候,当老朋友一次次见面的时候,当在读书会上结交了一位位新文友的时候,心中总是泛起愉悦的情感。这种情感,从医学角度来说,身体会产生大量的多巴胺,而多巴胺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这也是千金难买的“续命”良药啊!
感恩《济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