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那是乡下闹龙灯的好日子。
龙灯呢,真就在于一个“闹”字。锣鼓喧天,彩龙登场,十几个大汉子跑着跳着吼着,村头的晒坝就热闹了起来。
舞龙头的是关键,龙头带动着整个龙身。龙头舞好了,一条龙就舞灵动了。龙头还得听从前面舞宝的指挥。要是二龙抢宝,那就更好看了。两条龙顺着舞宝人的脚步舞动起来,左一抢,右一抢,那就闹得一个晒坝都龙飞凤舞了。
彩龙是由黄色的彩绸做成,龙骨是竹片编的绑的扎的。扎龙骨是个技术活儿,龙要灵动能舞能转,还不能舞散架,全靠扎龙骨人的手艺。大竹片扎小竹片,还要有冠有尾有粗有细,没设计好没扎牢,舞起来都要出乱子。
扎龙头就更考手艺了,有头有须,有眉有眼,舌头伸出来还能动,那都是考技术和经验的活儿,没有四五年的功力,肯定是拿不动的。彩龙扎好后,还得“画龙点睛”。点睛的活儿,必须是村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才行。长者手持墨宝,一点睛,龙就活了。龙点上了睛,那才能算是一条完整的龙。
点了睛的龙舞起来才喜庆。东边一条彩龙从村子口舞动过来,西边一条彩龙从田边地角田埂子上朝着晒坝舞动,两条龙就在村子口晒坝里来个二龙抢宝。
村子口的晒坝大呀,一两百人的场面都能耍得开。舞龙的舞龙,打锣鼓的打锣鼓,唱山歌的唱山歌,一个村子就有了年呀节的气氛。
村子里闹龙灯是个大事,出外打工的,城里做生意的,在各种办公室里干着点事的,过年过节都忙着回到村子,看场龙灯会。舞龙灯好呀,既闹热了场子,又锻炼了身体,和谐了乡邻,多有味道的乡间传统习俗。
最闹热的是村子里舞火龙,俗称“烧龙灯”。彩龙是不能烧的,龙骨绑好扎好后,全身套的都是绸布。绸布怎么见得火呢,一点火星子沾着就着,烧不得。
火龙又叫草龙,是专门拿来烧的,就是由稻草或麦草扎的,容易扎,成本低,为了讲究个热闹,烧就烧呗。草龙不像彩龙那样,除了龙头,龙身是完整的一条。草龙是一段一段绑成,从龙头算起,一直到龙尾,总共九节。所以,一条草龙,九个人就能舞动,再加上前面一个舞宝的,顶多十个人就是一个舞龙的组合。
草龙的关键不在舞,而在烧,所以才有“火龙”一说。烧龙灯,那场面就大了。夜色来临,龙灯会正式打开大幕。三四条草龙在晒坝里舞动,戏水,抢宝,飞动,每一步都活灵活现。
舞着舞着,烧龙灯的大戏就上场了。烟花爆竹齐响,一个劲儿都往龙灯场子中间扔,草龙就真成火龙了。舞火龙是要有胆量和技巧的,缺一样都不行,烧得越旺,运气越旺。有做生意不顺的,有娶不上老婆的,有打工没挣着钱的,反正是认为自己运气不好的,都争着想舞一把火龙。
那烧龙灯真不是闹着玩的,要真烧。除了烟花爆竹往龙身上丢,那就是打铁花了。炉火旺旺的烧着,把铁块子放在一个容器里烧成铁水,铁水倒出,用一块长条形的木板子,啪一声打出去,全是盛开的铁花,万点星光,把一个村子照得透亮。那铁花不是虚功哟,落在衣服上,不小心就烫着一个洞。要是有三四个人连续打铁花,那草龙就真成火龙了。
烧龙灯舞火龙,最后是有个重要仪式的。那就是烧龙。一个龙灯会下来,草龙都烧得差不多了,就只留下龙头龙骨架子,那还得烧,不然怎么叫烧龙灯呢。
乡间有俗语,龙灯不烧不散场。烧龙灯要选择村头一处干净的水源地,老桥边,黄桷树下,老水井旁,这些地方都行。有水是必须的,不然,龙怎么能归去大海呢。那就是蛇或是旱鸭子,就不是龙。
龙归大海,带走村里的灾祸,来年又带来村里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烧龙灯仪式也是由村子里的长者主持,龙头龙骨龙身堆在一起,点些香烛钱纸,再倒上一大碗水和饭,点上火,村子里的一场龙灯会才算闹了个收场。
龙灯会收场,酒席就上场。那烧龙灯会的酒席,也是讲究着的,主食是腊肉稀饭。腊肉烧干净洗干净,切成小指头那么大的一砣一砣的细渣,倒入锅里和稻米一起熬成稀饭,要出锅时再加入少量的青菜叶子。那稀饭,香呀。
龙灯会开场子时,村子口晒坝边的大铁锅就支起来了,三口大铁锅,全熬着腊肉稀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等大家看龙灯的、舞龙灯的、烧龙灯的,全都闹高兴了、闹累了、闹饿了,晒坝里十几张桌子又摆了。
一桌一大盆腊肉稀饭,简单的几个下酒小菜,两大坛烧酒,大家围着坐起就吃开了。喝酒的喝酒,吃稀饭的吃稀饭,猜拳的猜拳,还有人意犹未尽,再整几声山歌,“看到看到要过年,手中无钱没得法,男人穿件烂棉袄,婆娘一脸黑锅盔”。歌声落地,一个晒坝都哈哈大笑,龙灯会闹得真热闹。
闹龙灯就是好,龙灯是大家聚在一起扎的,钱是一家一户凑的,酒呀肉呀是你呀我的家里拿出来的。没有人说你拿少了、我拿多了的事儿,就讲究个自愿。
邻里隔壁的,白天还为了一点猪跳墙狗穿洞的小事闹了个脸红脖子粗,一场龙灯会下来,早丢在一边去了。该拉家常的照旧拉家常,该烧龙灯的仍旧大家一起烧,喝酒来兴了就猜几拳,多好呀,一个村子里,多和谐呀。
村里人就该这样,一个村子里住着脸靠着脸、鼻子挤着鼻子的,难免不闹矛盾的。矛盾闹了,大家聚在一起,哈哈一闹,啥事儿都了了,日子照过,太阳照样从东边出来,邻居还是邻居。
龙灯会,乡村热闹而有意思的聚会。世间之事,热闹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