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夕等。古人过元夕比过除夕还热闹,过元宵节叫“闹元宵”,一个“闹”字,体现了节日欢乐非凡的特点。古代有“金吾不禁夜”“星桥铁锁开”之说,在这一夜,皇帝“与民同乐”,老百姓可以尽情“闹元宵”,堪称中国古代的狂欢节。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明代唐寅的这首《元宵》,最典型的展现出一幅月、灯、人难分难离的元宵风俗画,把人们带进迷人的狂欢之夜。
赏月观灯是古代过元宵节的主要活动,而闹花灯则是元宵节的重头戏。每到元宵佳节,历朝历代都以张灯观灯作为一大盛事。元夕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隋炀帝在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看花灯表演,兴致处赐以元宵,还写下这首《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应是最早展现元宵张灯结彩盛况的一首诗,形象地写出了元宵节放灯的壮丽景象和热闹氛围。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人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唐代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描写了人间的歌舞乐声传至天上,以及家家出门,万人空巷,人人参与闹元宵的盛大场景,使上元灯节成为最销魂的狂欢时刻。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倡始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哪家看见明月都不会干坐着,哪里有人家听闻有灯火闪烁不来看?唐代崔液的《上元夜》,描写出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以及人们赏灯观月彻夜不愿归家的留恋心情。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描写了灯火焰火交相辉映的闹元宵场景。元宵的夜晚火树银花,像风吹落的万点流星。繁华的街市上车来车往,从华丽的马车里流溢出阵阵香气,飘散在行驶的路上。凤箫吹奏的乐曲飘,与流转的月光在交错的人群中流淌,夜空中到处飞舞着鱼龙花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代欧阳修这首经典爱情诗篇,给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添上了浪漫的色彩。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人们在这天上明月、地上彩灯的朗照下,品味着甜甜的日子,品味着元宵诗词的优美旋律,尽情享受元宵节的良辰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