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
日前,在我市2021年第二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中,总投资477亿元的105个产业项目初秀身姿,大放异彩,充分展现了全市上下凝神聚力抓项目、促发展的力度,展现出各级干部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和攻坚状态。这次集中开工的产业项目,涵盖了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公共平台等多个领域,不仅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更具有科技含量高的特点。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必将为全市壮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引领转型升级、保障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历史表明,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这次集中开工活动中,总投资15亿元的年产1.3万吨山东汶华香兰素生产基地项目就是其中的代表,达产后将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香兰素生产基地,这其中的关键,不仅在于投资规模,更在于科技的力量。
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大势所趁,必将加快区域经济布局重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也将加速地方产业布局重构。对济宁这样一个资源型城市来说,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只有及时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实现省里提出的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目标,才能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才能在新的产业发展赛道上弯道超车、抢占先机。这是对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各企业最大的考验和挑战,唯有大抓产业、抓大产业,以科技力量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扎扎实实把每个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带动整个济宁高质量发展塑成优势、突围奋进。
新时代好企业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并不在于资产规模有多大,关键是创新能力有多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抢占创新发展的风口,牢牢掌握科技竞争的主动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我们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济宁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的最强跳板,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政企联动、合力攻坚,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推动产业持续升级,让济宁的企业在技术上真正有话语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集中开工活动就是一次科技创新的集中展示。我们要以此为起点,一切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全面落实领导包保责任,强化一线跟踪推进,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全力破解项目建设中的堵点卡点,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最优环境。项目建设单位要立足建设精品工程,创新技术工艺,优化施工流程,确保项目如期投产、尽早达效,让孔孟大地盛开科技之花,收获丰硕果实。
议论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