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8日
第03版:

政德中的公私之辨

■季磊

以德治国是我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这些论述,既揭示了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重要性,也阐明了“政德”的具体内涵,为领导干部的政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不同层次的要求。其中,明大德是首要的、纲领性的、指导性的,守公德、严私德是分别在为政与为己两方面的要求,并且是在明大德的指导下一以贯之的,都强调公私分明、克己奉公、秉公去私。

明大德强调的是在政治方向上的把控。这个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落实到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上,首要的就是加强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忠于党和党的理想,就是要增强政治定力、道德定力,不能颠倒了公私、混淆了是非、模糊了义利、放纵了亲情,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公私分明。

守公德强调的是在公共领域的道德要求。在此领域中,掌握权力的人群必须具备高度自觉的公德意识,并恭谨地遵循公德规则行事,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与法律的制裁。公德的特征是公开性,面向的是社会和广大人民,党员干部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所以公德的必然要求是去除一己的偏私性,寻求以权谋公。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的理想,《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吕氏春秋·贵公》中也提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为政者治理天下,首先要守公德,做到大公无私则天下太平。

严私德强调的是在私人领域的道德要求。私人领域主要是指个人和家庭方面,以私密性为标志,这里的“私”不同于“大公无私”的“私”。私德与公德分属不同的领域,并不截然对立,相反,由于领导干部身份的特殊性,他们能以权力贯通私人性空间与公共性世界,换言之,他们的私德能产生公共效能,影响公德。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渊源,《大学》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中,前六条属于私德的修养方面,由此完满的私德推至公共领域(国和天下),就是进入公德层面。私德是领导干部政德的基础和起点,领导干部一定要从守私德开始,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并且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带着好的私德进入官场,严守党纪国法,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党员干部在立政德中一定要明辨公私之分,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谋求人民之公利。(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2021-07-28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75917.html 1 政德中的公私之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