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0日
第A0320210710C版:

《海岛岁时记》的人与风俗

苦李

定居奉化的岱山籍女作家虞燕,其《海岛岁时记》发表在2021年第5期《人民文学》。散文荣登该刊,是岱山籍作家的第一次,也是奉化作家的第一次。

《海岛岁时记》由“忆旧年立夏”“风吹艾蒲香”“人间七月七”“岁终话谢年”四个部分组成,一万两千字。它何以获此殊荣?

我首先感叹于作者照相般的叙述。“母亲起了大早,包好粽子,用大锅蒸熟,一担箩筐一头装粽子和糕点,一头装我跟水果,挑往外婆家。端午须在娘家过,这是岛上的规矩”。简洁明快,实录生活,镜头感很强。

《海岛岁时记》里,大多是这样的文字。虞燕以这样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十分独特的风俗画卷。作者说,这篇散文写作过程充满愉悦,“童年时期精神上的富足可以滋养一生”。我佩服女作家超强的记忆力,同时也相信,为写作此文,这个七〇后定然做了些功课。

拄蛋、称人、吃软菜、穿耳朵眼、不坐门槛……光是立夏,就有这么多习俗。岱山乃偏僻海岛县,历史不算悠久,此地应该是移民区。我有点好奇,一地的风俗是如何形成的,甚至想知道,作者父亲和母亲两个家族,其祖先分别是什么时候漂洋过海来到岱山的。不过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哪怕由于时代的原因,传统民俗难以为继,也没什么要紧的,因为作家已经用照相般的文字记录在案,丢不了。

文中精妙的修辞,也让我印象深刻。“香味长了翅膀,飞出了门口”“太阳愈发热情,将无数根金灿灿的线抛下来”“褪去笋壳叶的白米粽玉立其上”“蚕豆的香肆意跳了出来,到处撒欢”“廿三祭灶一过,年味就像好不容易奔出门的孩子,撒丫子乱窜,冬日的空气被搅得欢腾起来”,全文总体上语言朴素简练,极具表现力,穿插这些修辞,显得有变化,不呆板,是出彩之处。妙在这样的修辞不太多,是味精,而非主菜,分寸掌握得很好。余光中认为《荷塘月色》“溢美过盛”,就是嫌朱自清比喻过多。

状物叙事,细节很重要。生动的细节,让文章生色。“英子阿婆叹了口气,还是有女儿好啊,筐子里的大白鹅很配合地嘎嘎了两声”,换成别的写家,此处未必会提大白鹅叫唤。不是说非如此不可,写了,自有一种妙味,读罢会心一笑。岁终谢年时,“三人衣冠整洁,一个一个虔诚叩拜,祈愿词都差不多,祈神降福,我和弟弟的还多了学习进步、聪明听话之类,香烛以静默地燃烧作为回应”,末了香烛之燃烧,也是闲笔,似可有可无。这十二个字真的删除也无妨吗?还要读者细细品味。

在虞燕的文字里,读者不时窥见人物逼真的心理。软菜,吃还是不吃?“我也很想皮肤滑、不被蚊虫叮咬啊,那就稍微吃一点吧,不敢多吃,怕脊背宽”,立夏那天不宜坐门槛,“便把家里有门槛的门都关了,以防误坐”。“忘不了十岁那年的立夏,从婆婆家出来,晚霞如彩缎,覆于远处的山顶,风,轻盈盈的、暖熏熏的,我轻晃脸庞,彩色长命线结成的环在耳下摇曳。一个小女孩,怀揣着如愿以偿的雀跃,朝着想象中的美好奔去”。此处,晚霞轻风,属景色渲染,女孩奔向美好,是点明情感内涵,运用“点染”手法,读者知人物然,并且知人物所以然,阅读效果十分看好。

散文往往只见事物不见人,介绍地方风物的文字尤其如此。虞燕这篇散文不然,是有人物的,且性格鲜明,这大概跟她是小说家有关。我们来聚焦文中的母亲。“咱家也明天谢年吗?我巴巴望向母亲。母亲翻开皇历,摇头,继续往后翻,说是跟我的生肖冲了”“父亲一时不察,把梨摆了上去,母亲脸色骤变,立马撤下,嘴里念念有词,大概是请菩萨勿怪的意思”“见我倚在门边,一把拉过,说会挡了福神的路”,寥寥几句,境界全出,一个全心全意呵护家庭因而谨小慎微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就连次要人物,也个性分明。七夕采槿树叶,小伙伴小芬“看我没摘几片,大方地送了我一半”,很是仗义。我瞬间想起鲁迅《社戏》里那个提议伙伴们偷他家蚕豆的阿发,“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风吹艾蒲香”和“人间七月七”两个部分,主角分别是外婆和奶奶。外婆深爱外孙女,端午那天拿出藏了好久的零食。“未等我回过神,她已鼓着腮帮子快速离开饭桌,朝屋子的角落喷了一口,另一个角落也一口,转回来,继续含浅黄液体于口中,噗噗地喷向插于门窗的艾草和菖蒲。艾草和菖蒲微微抖了一下,似乎抖出了更多的香气,轻轻松松就压住了酒味”。端午节的外婆,可谓光彩照人,含酒喷屋,就是她的高光时刻。

地方风俗类文章,一般有知识性、地域性,少数兼具神秘性。虞燕笔下,除了以上几点,还不乏生动性,这是相当难得的。一篇《海岛岁时记》,竟让我这个多年以来对国内游毫无兴趣的人,萌生去舟山市岱山县,去长涂小岛走走看看的想法。

《人民文学》上的散文,就是这个样子。家常,干净,行乎宜行,止乎当止。文字到了这个份上,大致就能,才可以,冲一冲国家级纯文学大刊。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虞燕散文达到这个高度,想必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得知《海岛岁时记》在《人民文学》刊出,某个文学微信群里,一年轻文友跟虞燕半开玩笑:“小姐姐,教教我,不教,我可哭了。”我真想当场给他四个字:“多读几遍。”甚至简单粗暴三个字:“抄一遍。”

2021-07-10 苦李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74156.html 1 《海岛岁时记》的人与风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