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读红色经典书籍,那布满皱褶、时有褪色的封面,让童年天真的时光有了信念炽热的光芒。封面里的人,多是振臂高呼,或挺枪冲锋,他们的眼神锐利而明亮,像是无声的刀光,被时间无数次翻篇后,依旧有着催人的力量。
家里的书柜,第一排就是经典的红色书籍,比如《烈火金刚》《青山网》《青春之歌》等。这些是母亲的藏书,她在世的时候常拿起来读,还告诉我,“这些书常读常新”。于是,泛黄的书页托起我懵懵懂懂的童年,在年轮的落笔处写下鸿鹄的志向,为每一年都打开不同的春天。“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这是书对我的期许,也是我对未来许下的誓言。
《战斗的青春》鼓舞着我,如今也拿起了笔,在字里行间不断打磨自己的初心,一步步诠释神圣的使命。若是没有双百方针,历史走向另一个方向,如今的我也不会走上为新时代、为人民而歌的文学道路。想来,这本合起了我童年的书,未必不是对我现在的隐喻。所以我让自己的青春也显出战斗的模样,与敌人斗,与自己斗,与过去与未来斗,让自己“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干劲倍增”,把青春凝练出最嘹亮的歌声,和鸣于时代繁荣昌盛的强音。
我入党后,经常去图书馆读书。那里的红色书籍就更多了,比如《毛泽东:峥嵘岁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大国工程》《红船起航》等,它们伫立在书架上,等待着人们取阅。
印象最深的是《星火燎原》,毛主席亲笔题写书名,而内容则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热血去撰写,被郭沫若赞为“用红宝石砌成的万里长城”。那些化作群星的英灵们,是燎原的星火,也是击碎浪涛的礁石,被永久地定格在岁月的琥珀中。
透过文字,我们能看见那一根根顶住天穹的脊梁,那一双双烛照人间苍茫的虎目,为人间定义着新的高度和辽阔。这些文字早已生了根,深深扎在中华大地之中,开出名为信念的花,结出名为坚定的果实。
今天,我们是在盛世里读这些书,战斗的火焰从不曾熄灭,奋斗依旧如火如荼。将那段峥嵘岁月内化成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不躺在功劳本上固步自封,让胜利的号角在红旗下吹动风云,我们是伟大复兴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的建设与实现者。
前些日子,党支部发了几本书,《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我第一时间就开始阅读。身为党员,必须保证思想的先进性。
翻开红色书籍,坐在思想的红船上整装出发。我们能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得到引领,锤炼自身,抵达更绚烂的星河。
“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并不局限在那个时代,它们已成为时代价值观的内核,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红色基因,刻印在光辉之中。沿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走遍时光,传承在每一个共产党员高举的右手之上。“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接过火炬,我们眺望到更辉煌的未来。
读书的时候,我会做读书笔记,最常用的词语就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开拓创新。每一次写下这些字词,都是对自身党性的反省、思考和洗练。所有的伟大都来源于平凡,所有的幸福都源于饱经风霜却依旧温热的双手,那些冻疮和伤疤都是勋章,而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也终将成为民族的脊梁和时代的先锋。
载着书香起航,沐浴着光辉前行,我们从脚印里绽放出光辉,直到自己最终也融进了光辉。
《星火燎原》 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 著 解放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