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听哥嫂说,邻居家的继典哥不干修车子的生意了,到对面医院上班当工人去了。我不经意间“哦”了一声,好好的老板不当,六十多岁怎么又给别人打工去了呢?
继典哥比我大七八岁,人厚道、热心,也很直爽。因家里穷,并没上几年学,从小就喜欢捣鼓钥匙修理锁,邻居们也经常请他帮忙,是乡亲们眼中的小能人。
改革开放初期,乡亲们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的马车、地排车和牲口都分到各家各户,可这些大小车辆却很少有人会修理。这时,大伙儿都不约而同地想起继典,登门相求的人每天络绎不绝。
八十年代中后期,大伙的日子逐渐好起来,“大金鹿” “凤凰”“永久”自行车陆续多了。继典有两个孩子,分了七亩多地,本身种地就够累了,再加上替乡亲们义务修车,点灯熬夜,整天两手油渍,连件干净衣裳都来不及换。人心都是肉长的,有人提议让他开一家车辆修理门面,一来国家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允许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二来大伙儿觉得老是让人家帮忙心里过意不去,多少收点费,大伙儿心里就踏实了。
起初,继典接受不了,怕政策有变化,又感觉乡里乡亲谈价钱不好意思。大伙儿劝了再劝,继典才半推半就在自家庭院里开了修车店。修辆自行车只收1块钱,地排车两块钱。他靠人品和技术聚拢了不少人气,一天到晚顾客盈门。
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国家支持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有思路、肯吃苦的人率先下海经商,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地处城乡结合部的老家的乡亲们不甘人后,在几位率先进城卖肉并致富的青年带领下,纷纷加入到养猪、收猪、屠宰加工、进城卖肉的大军,几乎家家卖猪,户户宰杀,人人参与卖肉,业务半径辐射任城、邹城、兖州、曲阜、泗水、微山等方圆百多里,成为济宁最大的生猪屠宰专业村,同时带动周边的栗庄、张庄、蔡营、田庄等几个村庄。
济宁市的猪肉市场,我们杨庄村占据半壁江山。收猪卖肉的运输工具由当初的地排车、自行车,逐渐演变为机动三轮车、拖拉机甚至是客货小汽车。屠宰业的兴旺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继典的修车生意顺风顺水。为了跟上形势,他专门买了一些车辆维修技术方面的书,一番努力后,他的技术还真有很大进步,求上门的活儿基本都能应付得了。
谁的机动三轮车水箱坏了,哪个人的车怠速慢了,发动机不跟油了,只要找到他都能手到病除。继典哥靠双手勤劳致富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00年,我的家乡柳行街道划入济宁高新区,各种车辆年年增加,人流物流信息流向高新区聚集,继典哥满眼是干不完的活儿。他花钱买了一辆机动三轮车,新添了一些设备工具,还在车上喷了“流动补胎,随叫随到”几个大字和电话号码,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他很忙,整天开着机动三轮车奔跑在工地和工厂之间,流动着给别人的车打气、补胎、维修,解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自己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这一晃就四十个年头,当初热心肠的毛头小伙已是年过半百,儿孙满堂。
进入新时代,济宁城区迅速东扩,科技新城各项基础设施配套日臻完善,原来的农田已全部成了产业园区、科研院所,昔日的农家院落如今也变成了社区楼房,家乡过去的蓼沟河,改造成花香四溢的生态湿地公园……。过去大街小巷来往穿梭的机动三轮车、自行车已很少见踪影,孩子上学有校车,老人进城赶集遛弯家门口有公交车,年轻人务工经商大都开上了私家汽车。
继典哥的生意已大不如前,他和家人一番商量,决定关门歇业,找个轻快的地方上班去。就这样,继典哥才找到了门口的医院干上了保安。
■成岳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