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
首页
第06版:

出门乘车带本书

陆琴华

手机走进寻常人家,出门什么可以不带,但不可不带手机,手机已经成了眼下不少国人的依赖。我呢?常年在一些民办学校任教,出门,也就成了我的家常便饭,而每次出门,我不能不带的不是手机,而是一本书。

最早我在南方一家民办学校,乘坐的火车要十多个小时才能到达。如何打发这十多个小时呢?假寐,可以,可总不能一上车就睡觉吧。跟对面的旅客聊天,可以,可要是遇上一个自我封闭的主儿,那就有点令对方讨嫌了。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妨看书打发旅途寂寞无聊的时光。那时我还没有爱上文学,乘车看的最多的是专业书籍。后来,我渐渐对文学有了兴趣,乘车之前都要准备一本非专业的书。

我读初中时就接触鲁迅的文章,比如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故乡》等;到了高中和大学,接触的就更多了。而每次看了鲁迅的作品,都会有不同的认识。那时读鲁迅的作品仍然很零碎,不系统。我来到南方民办学校工作了,阅读鲁迅作品的胃口更大了,要求也更高了,也就是开始读他的选集,到后来我干脆读他的全集。

一次乘车十多个小时,我几乎都是在孜孜不倦地读鲁迅的选集或者全集。有一次我读得时间可能长了,觉得眼睛有些不舒服,就合上书,把书放到我前面的那个台桌子上。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旅客看了一眼那书,对我说:“看得出,你是老师吧。”难道我脸上贴字?我点点头,说:“何以见得?”那旅客就说满满的一车人没几个看书的。我抬头看看,有相当一部分旅客都在低头玩手机。那次,因为我在车上看书,那位旅客一下子拉近了与我的距离,彼此说了很多话,驱散了旅途的落寞和无聊。

爱上了看书,也就爱上了写作。怎么写,写什么倒成了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也许我生来不是写作的料子,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我却迟迟找不到写作的灵感。我是高中语文教师,试卷上常有关于名人逸事的实用类文章,而这些事大都不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是他们从阅读中得到的。我为什么不能把阅读所得整理成文呢?

后来我就有意识地阅读名人传记,《毛泽东传记》《周恩来传记》《胡适自传》等。这些传记,平时我一般读不完,就会带到车上继续读。出外等车是常有的事,不少人在等车时觉得日子难熬,甚至骂爹骂娘,我从包里掏出一本名人传记,也就不觉得等车是那样的难熬。

当然,我撰写的一些文史小品,有不少也见诸报端。有一次,来我家的一位亲戚要回家,就让我顺便坐他的车到车站,我钻进他的车里,忽然说:“等等。”就有赶紧跑上楼。等我再次钻进轿车里,亲戚问我:“什么事做得这么快?”我说:“带本书上车。”我是江苏连云港人,那时我已经来到徐州一家高考复读学校任教语文,而我所在的县到徐州所需要的时间还不到两小时,我仍然不愿放过这个时间。

不管坐长途车,还是短途车,哪怕我坐公交、坐地铁,我都随身带本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说真的,我平时很忙,按照领导的要求,三天一大考,一天一小考一点儿不夸张,若能把坐车的时间用来阅读,时间长了,读的书也就不是一本两本,有不少书是我在乘车的时候读完的。旅途阅读,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回家的路也很短,不是煎熬,而是享受,是收获。

2018-10-19 陆琴华 1 1 日报 content_592945.html 1 出门乘车带本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