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静的暑假 江西九江 王诣 我的这个暑假过得有些幽静,特别是有些“幽”,“静”自然也就来了。 暑假里我不怎么出门。除了早晨出去买早餐,买菜,很少下楼。我不想出去,外面没有足够的力量吸引我。宁愿待在家里,翻阅从网上新买的书,或重读一些经典。如今从网上买书很方便,只要订好了,自然就会送到楼下,我只要开门下去,就可以收到盼望的书籍。这种感觉真的很好,让我觉得即使足不出户,依然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世界连在一起。外面的世界也没有抛弃我。而对于那些我不愿接触的部分,则可以敬而远之。 在家里,也并非完全看书,没有必要。如今我不再是那种苦读的年龄。我读书只是因为喜欢读书,没有目的的漫读,所以很轻松。书丢得到处都是,我时常躺着,捧着书对着天空那样读,就像是捧着书膜拜一样。但只要是稍微觉得累了,便很快把书本弃之一边,眯上眼睛,休息一番。如果想睡觉,就放松思维,立刻睡去。绝对没有什么浪费时间的愧疚感。 我在度假。这种度假的感觉真好,它让我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慢条斯理,连在家里走路也会比外面慢半拍。时间多得是,头尾两个多月。比一年的六分之一还多。在这样的环境中安然歇闲,让我对往日的那种低薪平凡生活的抱怨烟消云散。 我并不是才开始度暑假的,相反,我是一个老教师了,有二十多年的教龄,但是对暑假的真心喜爱,是从今年开始的。以前可能是因为没有到这个阶段,并不能真正理解歇一个单纯的暑假是一件多么有价值的事情。暑假开始还曾想去旅游一下散心,如今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心境已经很松散了,每一天都在休假,在哪里都一样。 说来也怪,静下来之后,便不愿过多地感叹生活。看书便放慢了速度,这样更容易读到往日匆忙之中忽略的东西。书永远是读不完的,没有必要那样匆忙。最好的状态就是读到了一点,又多了解了一点。这个过程是无穷无尽的。 这个暑期读得多的是上个世纪清末民初的老人们写的一些书,关于魏晋方面的居多,吕思勉、陈寅恪、陈一良、冯友兰等等。静读他们的书,醍醐灌顶一般。把书读通,就像传说中打通了任督二脉,能让人功力大增。李泽厚尽管很年轻,他的《美学历程》我精读了好几遍,觉得一辈子能够写出这样一本是书也就够了。 读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感触更多。歌德说的没错,前人留下的杰作太多,后人根本不可能去超过前人。人类真的没有必要再去写作了。但话虽如此,人总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并不一定是为了不朽,更多的时候,是自己表达的需要,像我们这些普通的人,静坐下来,对自己内心有所反思,也完全可以写出来。写的过程本身便是一种生活,其他的并不会想到更多。自我表达,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部分内容还是可以的。 其实呆在家里并不意味着和外界完全隔绝,时常有一些生活的声响冲进我的生活中来。 在我的楼下,是一条大路,从清晨开始,就有跑动的机动车辆。傍晚下班,这种声音又会响一阵子。楼下的隔壁是一对年轻的夫妻,隔三差五就打闹一场,偶尔可以听到摔打盆子和铁器的声音,间夹着厮打声,总是引来一大群围观和劝架的人。大吵一场之后,往往能够安静几天。个人的生活的内幕外人无法了解,年轻的时候总喜欢折腾,折腾别人更折腾自己。我顶喜欢我目前的这种状态,用心布起一个空间,守护好属于自己的安静,不受打扰。 夏天的气温很多时候都很高,坐在客厅里,依然感觉到热浪袭人。抚摸着温暖的家具,我几乎怀疑它们是否也会萌芽开花。但除了晚间,我很少开空调。睡着了开着空调,总让我感觉到被抽走了很多我应该用心保留的东西。也很少看电视,安静更能让我捕捉到空气中留有的凉意。 那种幽凉,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才能觉察到。当我能捕捉到空气中阵阵的凉风的时候,我已经坐在非常安静的内心环境中。书本丢在一边,也没有任何睡意,窗外依然是喧闹的生活声音,但是那个时段我听不到。我觉得我是在度假,像是有钱人在某处名胜消夏一样。 当楼下的路灯亮起来的时候,我会出去走走,到闹市中看看跳舞健身的人群,在散步纳凉的人们中走上一气。绕着大市场转圈,可以思考,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偶尔会碰到熟人,有个同学,他做了领导,站在暗处锻炼,看到我那么自在地转圈,很羡慕。我奇怪,你不可以转圈么。他说那些转圈的,大都是正科级以上的干部,而自己是一个小副科,不好意思。我摇摇头,继续转圈,好像自己立刻也成了正科一般。确实在转圈中的面孔有些是颇为熟悉的。 大市场附近有几家超市,里面的冷气很足,乍一进去,顿觉凉爽,但很快感觉到闷热。除了买日用品,确实是没有进去的价值。在这个夏天里,原来的一些价值观逐渐改变了许多。有用和没用,都有了自己的新标准。想想也是,对于一个深居简出的人来说,外面很多的东西都是多余的。 剔尽了那些多余的迷惑,生活便变得简单幽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