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8日
首页
第07版:

庄严的麦收

张新广

又是一年麦收季。

现在的麦收,快捷而又简单。成片的麦田,只要收割机一进入,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半天、一天,麦粒便哗哗地从机器里倾倒出来,装入麻袋,麦收即结束。但较之从前的麦收,则少了一些庄严、生动和欢乐,缺失了一些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体验。事情往往因为简单了,却丢失了一些具体和生动,简单得让人有些不忍。

小麦,秋种夏收,是北方唯一经历秋、冬、春、夏四季的庄稼。从种子下地那天起,农民也把希望和期盼种进了地里。他们像照看自己的孩子,按时锄草、施肥、浇水,忙碌而快乐。不像现在用播种机下种,有锄草剂灭草,用电动机抽水浇地。一切悠然、淡然。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前,麦收可是庄稼人的盛大节日。近一年的辛苦、希冀,都浓缩在麦收季节。

麦收是农村压倒一切的大事。临近开镰,学校放假了,外出的人都回来了,一切要紧的事都必须赶在麦收前做完。从准备麦收到颗粒归仓,没有一个多月是完不成的。离开镰十几天,农村的集市便热闹起来,人们从集市上买镰刀,捆麦子的草绳,打场用的扫帚、木锨、木杈等工具。芒种前后,布谷鸟日夜欢唱,“咣咣哆哆,要吃馍馍”,孩子们高兴地随着布谷的叫声欢快地应和。庄稼人把布谷鸟看作幸福鸟、吉祥鸟,它们的叫声是五月云天里最动人的音符,催促着人们赶快收麦,它给丰收的原野带来欢乐和喜庆。

“夜来南飞起,小麦复垅黄”。蚕老一时,麦熟一晌。天刚蒙蒙亮,生产队长敲响了出工的钟,大街上一时人声鼎沸,人欢马叫。铆足了劲的男女劳力拿着镰刀,提着磨刀石和水罐纷纷赶到坡里。

清晨的田野氤氲着醉人的麦香,微风习习,满坡麦浪起伏,一片金黄。人们走到麦田,低头弯腰,向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大地致敬、感恩。尔后,生产队长庄严地发出开镰的口令,由领趟子的老把式先开第一镰,人们随后一字排开,甩开膀子,开始了麦收的正式劳作。

十几分钟后,快手一马当先,与左右的人拉开了距离。俗话说,割麦不怕慢,就怕站。但凡割麦的老手,不急不躁,稳住身,跨开步,左手抓握麦棵就像展开的扇子把,右手拿稳镰刀用力往后割,一镰一大步,不抬头,不直腰,很快就冲到了队伍的前面。而一些年轻的小伙子,手脚虽然快,但没有耐力,割上十几步远,就要站直歇一会儿,总是不能领先。

割麦既要看快,又要看好。割过去的麦茬要既矮又齐,而且不能漏麦穗。一些生手镰刀拿不稳,麦茬留得参差不齐,还漏掉不少麦穗。生产队长只好叫来年老体弱者和小学生,把麦穗拾干净,颗粒归仓。不管是割麦的,还是捡麦穗的,大家都各尽其能,尽心尽力。

麦子割上几个来回,趁着休息的空,大家有的磨镰,有的吸地头烟,有的干脆腰痛地直接躺在了地上。女劳力连推带笑地躲到了高粱、玉米地头,把几棵高粱、玉米拢起来,用叶子一绑,系上草帽,坐在下面乘凉。生产队送水的早把开水送到了地头,大家边喝水边开着玩笑,朗朗笑声飘荡在麦田上空。就这样,起早贪黑,几十名劳力要用七八天的时间,才能把麦子割完。

随着成片的麦子被割倒、捆好,马车、牛车随后进了地。一辆车一组三人,一人赶车,一人用铁扠挑着麦捆放在车上,一人站在车上,一个个把麦捆码好。等装好了车,赶车的把式长鞭一甩,几声脆响,大车出了地。坐在麦垛车上的人哼着小曲,把麦捆运到早已碾好的打麦场上。等着卸车的一拥而上,把成捆的小麦卸下来,摊在场上晾晒。这样坡里割,车上拉,场里晒,一切都那么紧凑,顺畅,忙而不乱。

打麦场是麦收的另外一个战场,分工既明确,相互配合,一片紧张有序的忙碌景象。有专门负责摊晒麦棵的,即所谓翻场;有专门赶着牛、马拉碌碡一圈圈碾压的,即所谓轧场。场上的人要眼里有活,见缝插针,撂下木杈,就要拿起扫帚。天气晴好时,火辣辣的太阳一个上午就把麦穗、麦杆晒透,此时正是轧场的好时机。管轧场的碾轧一遍,翻场的则紧跟在碌碡后面,把刚轧完的麦杆用木杈翻一遍。如此反复五六遍,才能把场轧好。碾轧完这边一方,又把牲口赶到另一方,紧接着碾轧。翻场、轧场必须趁好天气,越是骄阳当空,热浪袭人,就越要连轴转。大家挥汗如雨,但心里甜丝丝、乐滋滋的。

轧完场,接着就是扬场,这是一项技术活,必须由经验丰富、体力好的人担任。扬场首要的是看准风向,利用好风力。扬场人手端簸箕,双脚叉开,站在与风向成一定角度的上风头位置,另个一人用木掀往簸箕里倒入参杂着麦粒的麦糠,扬场人借风用力,把麦糠成一条直线斜抛出去。麦糠被风吹到一边,另一边的人及时用大扫帚把麦糠扫干净,剩下的便是十几米长的一堆金灿灿的麦粒。

这是庄稼人一年辛勤劳作的结晶,人们用手捧着、端详着麦子,眼角上挂着喜悦的泪花。

五月天气多变,前半响还是艳阳高照,人们刚把麦子摊开,还没晒透。几片乌云飘来,雷声隆隆。此时,不论男女、不管老少都不约而同地喊着、叫着向麦场上跑去。大家用扫帚扫,用木掀堆,用木杈垛,有的用手抱、用手捧,把摊开的麦子重新垛好,把麦粒堆好,用苇蓆盖严,既使大家浑身被雨水淋透,只要麦子没受损失,都无怨无悔,心甘情愿。

晚上的打麦场是最热闹、最惬意的地方,劳累一天的人们拿着干粮,夹上一块咸菜,三三两两来到场上,边吃边说着家常话,叙说着今年的好收成。孩子们光着脚丫,在场上追打嬉闹,翻着跟头,唱着儿歌。闻着新麦诱人的幽香,人们醉了,村庄醉了,庄稼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着一年一度的麦收。

去年回了一次老家,看到二叔门后挂着已生锈的镰刀,我问:“现在已用不着拿镰割麦了,还留着它干啥?”二叔慢慢说:“不能扔,这是庄稼人用的家什,看到它,就想起热火朝天的过去,心里也是个念想。”

离开农村几十年了,从前的麦收情景已变为浓郁而淳厚的乡愁,深深嵌进心里,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2018-06-08 张新广 1 1 日报 content_554791.html 1 庄严的麦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