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兖州讯(通讯员 汤先猛 刘莉) 兖州区抓实第一书记工作,采取多项措施,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围绕“两个”振兴,千方百计破解集体经济发展瓶颈。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下派工作团指导第一书记拓思路、想办法,摸清找准适合村情发展的路子。采取“集体出资、农户入股、合作社经营”办法,在试点村流转土地60余亩,种植附加值较高的中药材和观赏苗木,多方“锁定”销路,确保集体投资有回报。颜店镇仁里村种植的丹参全部出苗,每亩增收5000元左右;新驿镇东二村流转土地40亩种植北美海棠等绿化苗木,堰头村试点种植美国红枫,初步形成带动辐射效应;漕河镇前曹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建起的菌类种植大棚已见效益,预计年增收3万元以上。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为所驻村培养了一批增收致富的乡土人才队伍。
汇集“三方”力量,凝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采取“1+1+N”即“第一书记+贫困户+(村干部、党员、致富能人、爱心人士、企业经营者、惠农部门人员)”的办法,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找准症结,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通过三方共同发力,在扶贫车间和超市、入股合作社、提供工作岗位等方面精准施策。颜店镇马海村引进菩提子手工编织加工项目,可带动村内及附近村庄贫困村民100多人增收致富。玄帝庙村整合利用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养殖技术服务,并发放8000余元的免费药品。各第一书记村积极开展送法律、送文化、送健康下乡,赠书屋、助残、义诊、助学等活动,协调各种物资和款项共计300余万元。
树立“五好”标准,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带头作用。持续开展“争做‘五好’第一书记活动”,“五好”即“党建抓得好、脱贫攻坚好、集体经济好、服务群众好、增长才干好”。从群众最盼望解决的问题入手,扎实实施第一书记项目,共涉及资金790多万元,村均70多万元。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实行工作团、队、组“三级联动”,不断加大第一书记工作督查,去年以来开展专项督检97次。同时,在考核中加大对区派第一书记考核优秀比例,将第一书记纳入后备干部管理参加全区青年干部培训,切实激发第一书记干事创业活力,带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