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坤 林福全
所谓稳定脱贫,是指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生平,永久跳出“贫困陷阱”。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不仅能够消除一家一户的绝对贫困,促进贫困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是指贫困人口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基础上,有稳定的基本经济收入,有不断增强的自我发展能力,有面对逆境的勇气,有不断完善的社会扶贫网降低各类风险的冲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对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的地区来说,要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根本遵循,切实将“精准”二字贯穿于扶贫工作始终,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思想上拔“穷根”、作风上重“实细”、行动上强“造血”、机制上见“长效”。
完善动态调整即时帮扶管理体系。定期核查贫困户信息,随时掌握农村人口家庭经济状况。对因病因灾等出现的临时性、突发性、支出性贫困人口,建立台账,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帮扶,确保有难必帮、有贫必扶。同时,健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贫困人口数据对比,对于死亡、出嫁、财政供养、有房有车等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进行调整。
健全贫困人口长效增收机制。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立足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种植业、特色手工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贫困群众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引导其通过土地流转,增加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长效脱贫;对扶贫投入力度大的企业,在行政审批、税收、资金等政策上予以倾斜,以形成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进一步规范提升就业扶贫车间的运营水平,不断开发农村互助公益岗位,探索设立扶贫专岗,帮助更多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加大免费技能培训力度,对有培训需求的贫困人口全部免费培训。
坚决做好特困群体政策性兜底。构建特殊人群保障体系,完善落实农村低保、健康扶贫、教育资助、危房改造、精神病人免费救助等特惠政策。对农村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高龄失能和重度残疾人,由县、乡给予财政支持,支持村级利用闲置土地、房屋,建设农村互助养老院,供贫困户免费居住。继续推行孝心养老制度,设立孝心养老金,引导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加强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救治,完善严重精神病障碍患者基础信息库和动态监测网络。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实施“志智双扶”,加强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增强贫困户发展动力和增收能力。
探索建立脱贫激励机制。实施“志智双扶”,加强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发展意愿和能力;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加大人社、农业等职能部门的技能培训力度,确保全县有老能能力、有劳动意愿的贫困人口能够参加技能培训,通过实现掌握一技之长达到全家脱贫的目标,着力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加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风险保障,增强贫困户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
扶贫脱贫是我党的头等大事,也是头等难事。没有全国动员、全民参与,集聚全社会的力量是难以取得胜利的。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我们将踏上新的征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胸怀大扶贫格局、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单位:梁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梁山县扶贫开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