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利
精准扶贫是指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扶贫的资金、项目要瞄准扶贫对象,对整个扶贫过程实施精准的管理、监督和考核,要建成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实现“真扶贫、扶真贫”。
扶贫对象精准。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扶贫的前提,扶贫对象精准就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首先,了解扶贫对象的真实情况,深入贫困群众中去“看真贫”,到贫困群众家里走走,做他们的贴心人,了解实际状况。其次,动员群众参与扶贫对象的识别与监督。扶贫对象精准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和监督。贫困户提交申请后,要入户调查核实信息,召开村民大会进行民主评议,村两委集体研究后上报审核,保证过程公开透明。再次,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的信息系统。一是要建档立卡,打造“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档、市有卷、省有库”的扶贫攻坚信息系统。二是及时更新贫困户信息,调整扶贫资源的分配,确保扶贫对象的定位精准。三是“回头看”,有进有出。
项目安排精准。扶贫对象被精准识别出来后,下一步就是扶贫应走什么样的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培育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政府领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扶贫体制,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持续为贫困地区“输血”。同时更要“扶志”和“扶智”,发挥贫困户的内生能力,提高“造血”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在瞄准贫困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前提下,做到扶贫项目多样化,让贫困户有更多选择,如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搬迁扶贫等。第三,加强扶贫项目的规范管理。做好扶贫项目的审批、安排、管理、验收和监督,保障扶贫项目精准到位,增强精准扶贫成效,推进精准脱贫进程。
资金使用精准。首先,扶贫资金精准拨付要专款专用。精确瞄准扶贫资金的拨付对象,精准发放、定向划拨、专款专用。其次,扶贫资金精准使用要加大整合力度,集中扶贫资金办大事,探索、创新盘活扶贫资金的方法,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第三,扶贫资金精准管理要“阳光化”。对于扶贫资金的分配、发放和使用都要公开透明,采取多种形式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同时严格管理,专户储存、专人管帐、专账核算,严厉打击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的行为。
措施到户精准。精准扶贫要坚持分类指导,因贫困户、地区、致贫原因、贫困类型来实施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发展生产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只有因地制宜,增强 “造血”能力,才能摆脱贫困。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确实需要搬迁的,通过搬迁脱贫致富。异地搬迁的扶贫方式要“搬得出”、“稳得住”和“能致富”。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用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贫困群众的脱贫结合起来,发展绿色产业,坚持绿色发展,让贫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项目,增加收入。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减轻教育负担。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通过各种渠道开展脱贫帮扶和慈善救助,建立全方位多领域的帮扶信息平台。
因村派人精准。精准扶贫要找准脱贫工作的“领路人”,回答好“谁来扶”的问题。首先、选派精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派精准,就是在驻村干部的选择和派遣上多下功夫。党中央指出,选派机关的优秀干部去村部担任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其次,组队精准,“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一方面要精准组队,把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责任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增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吸纳新的党员加入扶贫队伍,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第三、管理精准,“严格管理”和“加倍关心”。一是建立驻村干部的管理机制,组织部门、干部单位、乡镇党委、驻村党委之间要联合管理,杜绝驻村干部“作秀”、“做客”等不良作风。二是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案和考核细则,以实干为首要前提,以业绩为主要标准,以村民的认可为重要依据。
脱贫成效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做到脱贫成效精准,就是解决了“怎么退”的问题。要保障脱贫成效精准,必须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各贫困地区要设定脱贫时间,既要防止留恋“贫困帽子”带来红利的“拖延症”,也要防止急于完成扶贫任务、不注重扶贫实效的“急躁症”,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精准脱贫任务。脱贫验收要有严格、明确的标准,保障精准脱贫。还要留出缓冲期,一定时间内摘掉贫困帽子,但不摘扶贫政策,“扶上马再送一程”。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