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贯鲁
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由于体制问题,教育扶贫主要是政府在实施,而产业开发主要是企业在实施,二者的协同性比较差,大大降低了不同扶贫项目的协同效率。因此,要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将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从体制上推进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协同。
筑牢实施教育扶贫的产业基础
产业开发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基础,要以产业扶贫为基础,协同推进教育扶贫,提升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绩效。因此,针对贫困居民的教育扶贫项目,必须结合其生活实际和现实需求,要借助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资源、技术整合以及市场销售服务,夯实产业基础,为其提供在当地致富的依托和希望。集体经济是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保障,是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集合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及实际发展条件,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确定集体经济发展方向,提高集体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创新经营模式,提升贫困居民参与积极性,引入现代运营方式,推动集体经济的正规化与制度化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完善集体经济产业化发展支持体系,完善村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物流网络和产品流通体系。
完善产教协同的政策支持机制
推动产学研协同扶贫。贫困人口中的成年人由于年龄偏大,学习效率低下,积极性不足,脱贫难度更大,因此,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协同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职业院校、龙头企业等相关组织的力量和资源,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发挥好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师资优势,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等方式开展订单、定向和定岗式培训,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现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双赢”。
激发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教育扶贫积极性。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运营主体者,要鼓励和支持其将自身发展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积极参与贫困居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带动更多的周边农户脱贫致富。要出台支持措施,发挥龙头企业在教育培训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对专门针对贫困人口的培训项目要给予财政补贴。推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与相关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合作,创新培训的方式和方法,提升培训的实际效果。
激活贫困居民内生学习动力
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激发居民参与积极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开展“互联网+培训”,为每个贫困村打造教育扶贫信息化平台;运用远程教育、微课、视频教育、在线课堂等方式,随时随地为贫困居民解决产业开发中的实际问题。组织村干部和贫困居民代表到外地学习观摩,学习先进经验,引导农民走出去体验新的产业和生活方式,改变观念,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与教育扶贫相协同。
强化带头人的培训,提升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对致富带头人和基层党组织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发挥其引领与带动效应。结合上级部门的培训计划,选择有能力、会管理、懂经营的带头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辐射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家致富。培育和发展贫困人群自主脱贫的意识、志气,引导贫困人群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而不是“等靠要”来实现脱贫。
构建贫困人口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整合财政、发改、就业、扶贫、科技、科协等各个部门的职业技术培训资金,针对贫困人口构建终身教育服务平台,进行跟踪评估和全程服务,提高教育扶贫实效。建立村级教育扶贫服务站,定期举办培训、讨论等学习活动,创新学习的方式,提升贫困人口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提升内生学习动力。建立教育扶贫信息服务平台,拓展贫困人口就业与创业空间,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持续脱贫。要建立健全一套资金使用的绩效考评系统,将资金与绩效挂钩,以使有限的职业教育培训资金发挥其最大功用。
优化贫困地区产教协同的环境
发挥基层组织的独特作用,提升产教协同扶贫协同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抓好以村支书记为核心的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基层党组织统筹做好教育培训工作。要推进产业合作社建设,发挥好“公司+农户+政府+合作社”运营模式在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协同中的独特作用。同时,做好贫困居民的权益保护,完善产业开发的利益联结与协同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农户协同发力的扶贫格局,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产教协同扶贫机制。
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助推贫困居民思想意识变革。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针对“厕所革命”做出指示,指出厕所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贫困地区在实施产教协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乡村生活环境,加强文化场馆建设,繁荣乡村民族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治理环境,为教育扶贫和产业开发协同提供坚实的保障,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作者单位:济宁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