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三间老屋,座落在村子中央。这些年,它不断变着模样。
老屋里装着我童年的快乐和梦想,是我扬起人生风帆的初始地。也许经历了太多风雨,老屋上的青砖黛瓦已失去往日的光泽,长满了绿色的苔藓。洁白的墙皮变得没有了色泽,一片片脱落下来,露出被风雨吹打后,斑斑的土坯。
站在老屋前,我就会想起童年的时光。
小时候,我们全家都挤在老屋里吃住。尽管厚重的墙遮风挡雨,每到冬天屋内却很冷。到了睌上,母亲常抱些豆秸、棉柴,在屋内烧,火的热量和呛人的浓烟驱走了寒气,母亲才坐在煤油灯下,为我们姐弟缝补衣服。
夏日放学回家,迈进老屋的门槛,会闻到油饼的香味。母亲白天下地劳动,我就拿块油饼,边吃边坐在老屋前的石台子上看书写字。到了傍晚,劳累一天放工回家的母亲,在屋前大槐树下铺张凉席,全家人围在一起乘凉。我总是抢先躺在凉席上,遥望着大槐树后面的明月,听母亲啦月中嫦娥和天上牛郎织女的故事。
母亲摇着手中的扇子,一边啦着故事,一边为我赶走身边的蚊子。我听着听着,就入了梦乡,直到第二天,母亲唤醒我去上学,也不知道啥时睡在床上的。
1991年我结婚时,母亲卖掉了院中的大树,拆掉了老屋。找人帮忙在旧址上盖起了三间砖瓦房。屋顶是苇席铺的,时间长了,雨水从瓦缝间进来,每逢大雨时,屋内也会啪嗒啪嗒下雨。为这,妻常常埋怨。
2006年,村里新农村建设。我和妻商议后,拆了三间砖瓦房,又在原址建了四间两层的楼房。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岁月从此结束了。这几年,乡亲们都进城买房,住进了楼房。我家也不例外,不仅买了车,也在县城买了楼房。
岁月匆匆,光阴似水。风雨飘摇的老屋,容纳了光阴里的许多故事,见证了家乡一步步的变迁。它是家的起点,也是我生命的起点,保存着母亲曾经的艰辛,也珍藏着我许许多多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