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梦影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对“格物致知”的深刻阐释铸就了“由物及理,诚意正心,进而修身治国”的实践纲要,新时期的党员干部锻炼党性、升华修养可作为镜鉴。
以“明辨公私”为修身根基。朱熹“理一分殊”之辨强调“理一”为天下公理。党员干部“格物”首在明辨公与私的界限,于公私交织处穷究事理以保持清醒认知。现实中少数干部混淆亲情与公权边界,将职权视为私属领地,皆因未悟格物明辨之理。党员干部当以“理”为尺丈量言行:家庭生活中严守《说苑》“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底线,杜绝亲属借权牟利;工作决策中以人民利益为“理”之核心,破除“面子工程”迷雾。如浙江“千万工程”中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格”民生之“物”,在乡村调研中穷究产业规律,在社区走访中研析治理难题,将“为人民服务”的“理一”落细为务实举措,避免陷入“坐而论道”的空谈误区。
以“克己奉公”为实践关键。朱熹将格物与克己紧密关联,强调以对“物”之理的认知实现对“欲”之私的合理节制,达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自觉。现实中,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始终坚守廉洁底线;杨善洲退休扎根山林义务造林并捐林场,他们皆为格物克己典范。反观少数腐败分子因未完成“格物—致知—诚意”修养闭环,在觥筹交错中模糊“礼”与“利”界限,在利益诱惑前消解“公”与“私”认知。党员干部当每日三省:面对名贵特产,格“馈赠”之“物”以辨清“人情往来”与“权钱交易”本质;面对项目审批,格“利益”之“物”以分清“市场规则”与“权力寻租”边界,以“克己”为格物实践落点,在点滴小事中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堤坝,让清正廉洁成为鲜明标识。
以“知行合一”为使命归宿。朱熹主张“知行常相须”,强调“若知有未至,则其行必有所未尽”。党员干部“格物致知”最终需落于“知行合一”的实践维度——以“格物”之功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以“致知”之明推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将初心转化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行动。脱贫攻坚一线数百万党员干部以“格物”精神走遍基层摸透贫困之“理”、以“致知”智慧制定“精准扶贫”之策,暗合朱熹“格物须是到处求”的哲学理路。当下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党员干部更需秉持“格物”的调研作风,在产业链条中“格”市场规律、在基层矛盾中“格”治理难点、在科技创新中“格”发展先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浙江“浦江经验”通过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格”信访之“物”、“致”民心之“知”,将问题解决在一线,正是知行辩证统一的生动写照。
(作者单位:嘉祥县干部政德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