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第03版:

中国农村改革的制度创新逻辑与乡村振兴实践智慧

■李姗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战略部署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传承,更是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下,对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深化与创新。中国自1978年底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启“包产到户”,到如今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中国已走过47年农村改革之路,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生存驱动”到“发展引领”的历史性跨越。不仅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还为全球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制度样本,进一步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智慧。

从制度层面来看,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核心是土地制度重构和市场化改革。改革初期,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制度突破,通过“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产权安排,将土地经营权从集体统一经营中剥离出来赋予农户,实现“分田到户”。党的十八大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农村改革转向要素市场化配置,重点突破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这一阶段逐渐出现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产业单一化等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后,开始聚焦产业融合与城乡统筹,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总的来看,这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从生产关系调整到市场化改革,再到城乡协调发展的递进式制度创新路径。无论是阶段性突破,还是系统性演进,其最终都指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农村改革的核心在于把握多重关系的辩证统一。既强调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也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又要求将普遍性原则与地方性知识灵活适配,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具体表现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呈现加速演进态势。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规模化应用。与此同时,以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兴业态模式持续涌现,形成多维度、复合型的乡村经济结构转型路径。上述成就的取得,体现了制度供给与农村发展需求的动态适配机制,本质上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性制度创新与战略深化,为理解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从“增量改革”向“质量变革”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典型范例与实践智慧。以滕州市西岗镇为例。近年来,该镇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充分整合九龙湾乡村振兴示范区各村景观、设施、土地、产业等要素,打造了集高产种植、果品采摘、康养旅游、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九龙湾农文旅融合示范产业集群,成功探索出“村企联建、景村融合”的发展模式;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为引领,打造了九龙湾湿地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创新,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而亿万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生动实践,则为改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确保了政策的落实。这种双向逻辑构成了中国走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核心密码。展望未来,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空心化加剧,数字经济带来新的挑战,多元价值冲突对乡村治理和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下一步,必须继续坚持和深化这一逻辑,推动制度向“精准化”升级,鼓励实践与基层实际深度融合,持续激发乡村内生活力,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

(作者单位:中共滕州市委党校)

2025-10-12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3422.html 1 中国农村改革的制度创新逻辑与乡村振兴实践智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