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第03版:

新时代运河“脊梁”的启示

■郭文娜

中国大运河蜿蜒3200公里,贯穿南北,联通古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其中济宁作为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的中枢地带,由于河道地势相对较高,济宁汶上南旺地区就成为了运河的“水脊”。脊,本义指脊椎骨或脊柱,常用来象征支撑力量或核心所在。脊也指中间高起的部分,如山脊、屋脊。历史上南旺作为“运河之脊”主要指这一层含义。万历年间,南旺分司主事题“水衡最高处”,后人称“京杭水脊”。在中国大运河千余年的接力建设征程中,传颂着诸多官民团结“挑大梁”,改造自然利民生的动人事迹,在这个过程中一代代运河建设者成为了运河建设中的“中国脊梁”,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依然激励着党员干部继续砥砺担当,勇往直前。

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的执着信念。大运河的开凿与疏通,是中国古代治河官民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左传》有言:“秋,吴城邗,沟通江淮。”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元明两代对运河的不断改造与完善,面对重重困难,他们从未退缩。明代南旺枢纽工程,成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水源难题,成就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佳话。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运河建设者,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新时代党员干部应从运河文化中汲取力量,面对困难时,以自强不息的信念勇毅前行,将畏难情绪抛诸脑后,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与担当。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康诰》曰:“作新民。”大运河的建设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治水理念。元朝人对运河进行裁弯取直,却没有很好解决山东段运河的通航难题。南旺枢纽的创建群体解决了这一难题,成为当时运河贯通最为有力的支撑。它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摒弃因循守旧的思想,敢于突破常规,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素质,以科学的理念推动工作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统筹兼顾:系统谋划的全局观念。统筹兼顾,意即“通盘谋划,全面顾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运河的开凿与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南旺枢纽工程的创建过程中,古人运用引、蓄、分、排的治水思想,精准高效管水治水。这启示新时代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树立系统观念,强化统筹兼顾的能力。面对高质量发展中的多重目标和复杂问题,要学会把握各项工作的关联性与协同性,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工作节奏和力度。要善于从整体出发,协调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精华,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在各自岗位上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以“走在前、勇争先”的斗志和决心,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力量。(作者单位:汶上县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2025-10-12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3419.html 1 新时代运河“脊梁”的启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