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卧室的抽屉,保存着一本相册。翻开封面,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奶奶满头青丝还未褪成灰白,身形单薄,背却挺得笔直。七岁的我在她怀中笑得灿烂,身后的五星红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辉。这张照片,把红旗飘扬的瞬间定格成永恒。
二十年前,临近国庆节的秋夜,父亲开车载着奶奶、母亲和我,向北京驶去。窗外夜风徐徐,困意逐渐袭来,不一会儿,我便偎在母亲怀中沉沉睡去。朦胧中,我仿佛已听到国歌的旋律,直到母亲轻声唤醒我,才发现晨曦已染红天际。
我曾多次随父母来到北京,那天却是第一次来到天安门。那年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人声鼎沸。奶奶牵着我的手,徜徉在喜庆的人海中。广场上微风拂面,暖黄的光芒洒向巍峨矗立的城楼,为这座古老的建筑披上一层金色。
我圆睁着双眼,被它的雄伟庄严锁定了目光,内心的震撼溢于言表。
清晨六点,升旗仪式准时开始了,原本喧闹的广场瞬间归于宁静。父亲把我举过头顶,我骑在父亲肩膀上,奶奶与母亲立于父亲左右,屏息凝神,目不转睛地注视着。
此时,国旗护卫队员身着军绿色礼兵服,戴着白色手套,肩扛五星红旗,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跨过金水桥,穿过长安街,行至天安门广场升旗台前。那步伐铿锵有力,每一步都踏在游客心间。
国旗护卫队员身形挺拔如松,周身散发着军人特有的威严,那份坚定与自信,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抵达升旗台,护卫队迅速分列两侧,擎旗手将国旗挂上旗杆,伴随一声嘹亮的“敬礼”口令,国歌响彻天际。升旗手将国旗奋力展向天空,耀眼的红色飘荡开来,全体军人行军礼,所有在场的人肃立致敬。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身边的人们跟随节奏齐唱,汇成雄壮的和声。
奶奶站在父亲身旁,我的手能感觉到,她的手渐渐有力,她红了眼圈,开始用手轻拭眼角,泪水却似断线的珠子,滴在我的手背上。奶奶用低沉而坚定的声音说着:“哥哥,你用生命保卫的家园,如今已繁荣富强,你看到了吗……”
我知道,奶奶想起了舅爷,他曾在抗日战争中被敌人炸断了腿,抗战胜利后不久,便溘然长逝。那枚象征荣誉的军功章,至今仍被奶奶挂在老屋墙上。奶奶曾多次向我讲述舅爷的生前事,那时我不懂什么是牺牲,只觉得舅爷的故事像英雄传说,而眼前的红旗,就是传说里最美的颜色。
升旗台前的军人挺拔威武,斗志昂扬。我想,舅爷若还在世,也该是这般英姿飒爽。
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无数英雄先烈用鲜血染就的旗帜在空中飘扬。我们的前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举起右手,庄严敬礼。他的手微微颤抖,却依旧挺着脊梁。或许,他也曾扛起长枪,浴血奋战,而在这庄严的时刻,和我们一同见证祖国的和平与繁荣。
升旗仪式结束后,国旗护卫队步伐整齐,列队返回天安门。人们静默着,我清楚地听见有人激动得还在低声啜泣。
从北京返程前,父亲为我和奶奶在天安门前拍下照片。奶奶眼中犹有泪光闪烁,交织着对舅爷的思念和万端感慨。我在奶奶怀中灿烂地笑着,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我为我们的祖国自豪。那一刻,我为自己是中华儿女中的一员而骄傲。
照片被奶奶镶嵌在相册首页,悉心珍藏。二十年光景,照片已泛黄褪色,那面五星红旗依旧绚烂夺目。时光褪去了岁月的颜色,褪不去的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份伟大的精神,正如勇往直前的号角,历尽风雨,依旧嘹亮。
■孙世华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