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张英明 尹茂领)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依托数字政府建设,坚持“数智赋能、惠民利企”,在全省内河率先开展智慧港航建设,加快港航数据要素开发应用,为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提供数智支撑。
加强数据要素开发保障。联合多部门成立“港航数据要素开发应用工作小组”,统筹推进港航数据开发工作,推动数据跨层级、跨部门共享共用。依托湖西航道(上级湖段)信息化建设项目,编制《济宁市港航智能管理驾驶舱建设方案》,同时推动内河航运领域数据体系建设纳入我省专项试点,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大场景培育力度。
开展数据汇聚标准治理。深挖数据资产价值,扩大数据总量。建设水位、气象等感知传输设备356套,配套研发通航环境管理、航标维护等系统30余套,产生航道感知数据9.4亿条,不断丰富数据资源。梳理港航业务链条中产生的通航信息、船舶数据、环保监测等核心环节关键数据,形成覆盖33类业务数据的综合性数据资源池。加强信息整合,提高数据质量。建立“一数一源”标准化治理体系,将分散在港口、水运企业等10余个部门的数据资源整合为全域标准化资源池,数据可用率提升至98.7%。
拓展数据服务应用场景。建设智慧港航“济港通”服务平台,融合航道、港口、船闸、船舶等基础信息以及物流信息,开发打造“云监测”“云船检”“e 交付”等一站式航道公共服务场景,线上提供通航调度、船舶检验等40余项便民服务,实现92项业务一网通办,发布信息4万余条,回程船舶空驶率降低12%,节省10%以上物流成本,为水运企业和船员提供了更加便捷、智能的信息服务。
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打造智慧航运体系,积极推进跨区域数据互联互通。加入由长江航道局牵头成立的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服务联盟,航道水位、船舶轨迹、航标、桥梁等20余项数据信息实现与长江经济带、京杭运河沿线行业部门互联互通,累计完成286万次数据调用,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