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5日
第03版:

科学认识萎缩性胃炎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张伟 逯心红

在日常门诊中,患者经常遇到“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报告,这让人感到焦虑和恐惧,仿佛看到了“胃癌”的前奏。简单来说,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胃病,其核心是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今天,我们聊一聊这个疾病,希望能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它,科学应对,不再盲目恐慌。

萎缩性胃炎背后的“元凶”

了解病因是预防和治疗的第一步。绝大多数萎缩性胃炎与以下因素有关: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这是致病元凶。这种细菌可以长期定居在胃里,持续破坏胃黏膜,引发慢性炎症,最终导致萎缩和肠化。

2.自身免疫因素:较少见。免疫系统“误攻击”自身的胃黏膜细胞,多见于A型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贫血。

3.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不当——长期高盐、腌制、熏烤、辛辣刺激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吸烟酗酒——烟草和酒精直接损伤胃黏膜;药物损伤——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本身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退行性改变。

萎缩性胃炎症状表现

萎缩性胃炎的症状缺乏特异性,这意味着很多其他胃病也可能有类似表现,甚至很多患者根本没有明显症状。常见的可能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痛、餐后饱胀感、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嗳气(打嗝)、反酸、恶心、体重减轻(在严重情况下)。

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萎缩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平行。 不要因为没症状就掉以轻心,也不要因为出现症状就过度恐慌。

萎缩性胃炎会变成胃癌吗

世界卫生组织将萎缩性胃炎定义为“癌前状态”,将“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或称“上皮内瘤变”)定义为 “癌前病变”。“癌前”不等于“癌”!它只是一个风险提示,告诉我们这片“土壤”环境变差了,长出“坏杂草”(癌变)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一些。这个过程通常非常漫长,是一个多步骤、渐进的过程: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个过程就像一辆驶向目的地的车,我们发现它上了“高速”(癌前状态),但完全有机会在中间的多个“服务区”(定期监测和干预)把它拦下来,绝不是一条无法回头的单行道。

萎缩性胃炎诊断与治疗

1.规范检查。胃镜+病理活检:这是诊断的金标准。胃镜可以看到黏膜变化,而病理活检则能在显微镜下明确有无萎缩、肠化及其程度,是最关键的证据;幽门螺杆菌检测: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是首选方法。

2.科学治疗。一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测为阳性,首要任务就是根除治疗,这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以延缓甚至部分逆转萎缩、阻止疾病进展的最有效手段;二是保护胃黏膜: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替普瑞酮等)可以帮助修复受损的黏膜;三是改善症状:根据症状使用促动力药、消化酶制剂等缓解腹胀、消化不良;四是补充治疗:如伴有贫血,需相应补充维生素B12、叶酸或铁剂;五是定期随访:这是管理萎缩性胃炎的重中之重。

根据病理结果的严重程度,医生会建议您定期复查胃镜(例如1—3年一次),目的是监测变化,一旦发现进展为“异型增生”(高级别),可以通过胃镜下微创治疗(ESD/EMR)将其彻底切除,从而有效预防胃癌。

2025-09-25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2871.html 1 科学认识萎缩性胃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