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4日
第03版:

人工智能赋能文物保护利用路径探析

■闫景沛 殷雯

文物资源高水平保护利用意义重大。提炼AIGC赋能文物保护利用多维机制,结合济宁文物领域实际,助力济宁文物“活起来”,既能厘清AIGC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学理逻辑,更将对AIGC提振济宁文化“两创”和推进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提供重要实践路径。

做强文物珍品AI智慧化保护。推进文物残片智慧识补。针对济宁石器时代陶器、春秋青铜器、汉代石刻、明清古籍文物残片残文较多现状,运用AIGC推进文字、纹饰识别补全,启动“透视石刻记忆”工程,对风沙侵蚀较重的峄山碑刻群、汉代画像石刻群、历代三孔碑刻群进行重点残缺文字、图像识补,优化3D扫描数据库。推进重点文物色彩还原。与AIGC技术团队合作,对我市馆藏唐三彩、元明清瓷器、孔府藏明清礼服等重点文物进行色彩重绘,尤其对济宁重要馆藏文物唐代“三彩盘”、明代鲁王墓仪仗俑等进行色彩预测生成并实施文物复制。推进消逝文物结构复现。联合相关科研院所,运用图形学拼贴算法推进结构性残缺较重的石画像、石造像等文物形成修复方案。通过专业文献资料训练,促进曲阜大成殿塑像、济宁河道总督署等历史建筑原貌模型生成,助力古建修复。

推动文物价值AI立体化挖掘。完善文物文献数据集成。通过AIGC加速我市文物资源数据集成,设置“智慧儒脉”多模态文物资源丛,重点将我市牵头编辑的1816册中华儒学经典《儒典》、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等资源数字化,通过AIGC进行数据结构化梳理整合。完善多模态文物数据准确度。扎实推进济宁文物资源残片识别、色彩重绘和文物AI生成式结构复建,实现文物数据文字、纹样、色彩、形制等信息准确生动,尤其提高济宁汉画石刻、明清三孔碑刻文字数据精准度,呈现文物历史艺术价值。完善基于数据优势的济宁传统文化智能体。与成熟技术平台合作本地部署大模型,围绕儒家古籍、汉画石刻、三孔古建、孔府汉服等济宁优质文物资源,打造垂直文物“知识图谱”和“智能体”,为全国学者提供传统文化交互式知识服务,推动人文基因、艺术风格等深度研究,形成济宁特色“两创”研究AI平台,扩展济宁文物资源价值阐发成果和影响力。

助力文物资源AI活态化传承。优化文物AI创意内容。提升文博机构AIGC赋能意识,鼓励运用“即梦”“可灵”等软件开发文物故事AI短视频,举办济宁文物AI视频创意大赛,倡导媒体机构参与讲述济宁文物精神内涵、文化底蕴,开发文物歌曲、文创产品、文物海报等宣传物料,激发AI创作高效和高表现力,探索“一馆一员一机”,为县级文博机构配置AIGC岗位,推进体制改革和业务培训,扩充文博人才AIGC工具箱。优化文物交互数字人。与优质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探索开发济宁和各县区AIGC文博数字人,结合重点文物打造数字人VR交互沉浸打卡体验,开发文博数字人IP系列产品,进校园、进商超,通过数字人提高文物故事讲述亲和力、渗透力和生动性。优化文物旅游决策式内容。训练开发“济宁文物旅游智能体”,接入美团、携程等平台,为公众提供互动式问答服务,立体智能化介绍济宁优质文物主题游径、吃住行等信息,扩展济宁文旅流量入口。

(本文系2025年度济宁市社科规划项目25JSGX017“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济宁文物资源保护和激活利用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2025-09-14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1894.html 1 人工智能赋能文物保护利用路径探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