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芹 马会祥
清代名臣陈宏谋编纂的《从政遗规》,作为中国古代官箴文化的集大成者,辑录了宋代至清初历代官吏的官箴著作,总结了大量为官从政的经验教训。著者希望通过该书使官吏们能够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智慧,做到清正廉洁、勤政爱民、谨慎行事,对于今天的广大党员干部的政德建设仍然具有镜鉴价值。
仁心济世,民本为纲。陈宏谋说:“吾辈居官,当事事从民生起见,计久远,不计目前,尚实事,不饰虚文,方不负朝廷为民设官之义,方不虚此生读书济世之志。”他认为朝廷设立官职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百姓,官员只有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才能不辜负朝廷的期望和百姓的信任。这种以民为本的理念贯穿全书。薛文清公《要语》中提出“为政以爱人为本”“养民生,复民性,禁民非,治天下之三要”“以保赤子之心爱民”,强调要以保护赤子之心关心爱护百姓。蔡文勤公《书牍》中提到朱熹在南康军任职时,重视民生与教化,积极赈济灾荒,推行荒政措施以缓解百姓困苦,修复白鹿洞书院,亲自制定学规、讲学授课,展现了以民为本、重教兴学的施政理念。《从政遗规》的民本思想既继承了儒家“仁政”“德治”传统,又结合了明清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强调官员须以民心为心,以民生为事,这也与我党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契合相通。
清慎勤廉,官箴自守。《官箴》中强调:“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贫耐得始求官,要想做官,首先要耐得住清贫,把“清”作为为官第一准则,清则存真近淳,清则静心寡欲,清则气正心齐,清则功成事遂。李九我《宋贤事汇》中记载了明代名臣孙公甫拒收名砚的故事,为后世树立了“小节不可逾”的榜样。文中还记载了宋代韩魏公“勤于吏职,薄书文檄,莫不躬亲”,强调官员拿着高官俸禄,只有事事勤勉,才能心安理得。顾亭林《日知录》中记载,东晋名臣陶侃“勤于吏职,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即便军政事务繁杂千头万绪,也谨慎行事,尽心尽责,没有任何疏漏。我党历来强调党员干部要清正廉洁,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清慎勤廉,这四个字,更是对当代党员干部的殷切期望。
耐烦克繁,务实为要。耿恭简公《耐烦说》通过一个县令与先生的对话,提出耐烦是为官从政的关键,甚至认为耐烦比清廉更加重要。因为为官做事,诉讼以及公文等纷乱错杂,面对具体工作,“一有厌苦之心,便有不耐之意。或草率了事,或假手他人,或阘茸稽延,或急遽无序。民亦多蒙其累,事便不得其平”。不耐烦的情绪会导致懒政怠政,小事容易拖成大事、难事,最终伤害的是百姓利益。所以,陈宏谋评价《耐烦说》“入情入理,切中锢病。并谓耐烦,更在廉之上,尤自来官箴所未及也”。耐烦不仅是对个人性格的磨砺,更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耐烦克繁,就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党员干部能够保持冷静和耐心,不急功近利,不敷衍塞责,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促进工作落实。
(作者单位: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本文系济宁市政德教育系统研究课题(项目编号:ZDXTKT1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