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4日
第03版:

从《论语》中颜回的形象 谈孔子心中的“君子”

■范娅洁 田家旺

颜回,名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在孔门四科中列德行科第一位,后世将其尊为“复圣”。他一生未曾入仕,始终追随孔子左右,潜心践行孔子学说,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也被孔子视作自身思想的继承者。在儒家五圣之中,颜回是唯一没有留下著作的一位,如今我们对他的认知,多通过《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记述。

《论语》中直接涉及颜回的记载共有21处,多集中在《雍也》《先进》《颜渊》等体现儒家核心思想的篇章中,相关的内容多涉及仁、礼、德等主题。颜回是《论语》中唯一一位多次被孔子称赞为“贤哉”“仁人”的弟子,他的早逝,令孔子发出“天丧予”的慨叹。《论语》中关于颜回的论述,集中体现了孔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标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君子儒的形象。

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展现了颜回在困顿的生活条件下,依然能保持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颜回身上所展现出的将道德追求放在物质追求之上的价值观,与孔子在陈蔡绝粮时“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颜回所具有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亦是对孔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思想的实践——即便身处贫困,也绝不因物质匮乏而违背道义,始终以精神追求为人生根本。

以仁为本的德行修养。孔子曾称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同时又以其他弟子“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来作比较,以此衬托颜回将仁德融入日常生活,坚守仁德这一品行的难能可贵。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而颜回则是以“不迁怒,不贰过”的态度去克制自己的私欲,严守礼法以践行仁德。在孔子与弟子们谈论自己的志向时,颜回的“愿无伐善,无施劳”,既不愿夸耀自己的功劳,也不愿将自己的责任推交给他人,寥寥数语,彰显出其具有的自我克制与责任担当的精神。颜回身上所展现出的道德自律和仁德修养,正是践行孔子“君子约之以礼”要求的具体表现,成为儒家 “以德立身” 的典范。

闻一知十的学习智慧。《论语·公冶长》中记载了一则孔子与子贡的谈话:孔子询问子贡,你和颜回谁更胜一筹?子贡诚恳地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知道一件事可以推知到十件事,我从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颜回,我和你都不如颜回。这就是著名的闻一知十典故的来历。这个故事,不仅凸显了颜回所具有的超凡悟性,更展现出他学思结合的能力远超常人。颜回并非单纯记忆孔子的学说,而是能深刻领悟孔子仁、礼思想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可践行的实践智慧。这个故事也被后世广泛引用,成为形容“举一反三”智慧的经典表达。颜回的闻一知十,也彰显了儒家 “学以成人”的精神价值。

笃信尊师的道统传承。根据史料记载,颜回小孔子三十岁,在二人之中,不仅有着师生间的情谊,还有着类似父子间的孺慕。孔子在前往陈国之时,被困在匡地,颜回是最后一个逃出来的,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寥寥数语,尽显颜回对孔子的敬重与追随。孔子感叹“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在颜回去世后,孔子也曾说,“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在孔子心中,颜回与孔鲤有着不相上下的地位,这也印证了颜回在孔子心中道统传承中的特殊意义——他是孔子思想最坚定的继承者与传播者。颜回的早逝令孔子哀叹“天丧予”,因其代表了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最完美实践。他以安贫乐道超越物质羁绊,以克己复礼成就道德自律,以闻一知十彰显智慧光芒,以不迁怒不贰过展现精神定力。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孔子心中君子的标准画像:以仁为魂,以礼为骨,以义为节,以智为用,以和为贵。正如《论语》终章所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颜回正是通过对天命的敬畏与践行,成为后世君子儒的永恒典范。

颜回的君子儒形象,对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仍具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想发财就不能当干部,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党员领导干部当以颜回 “安贫乐道” 为镜,始终将理想信念置于首位,警惕物质诱惑,坚守廉洁底线,不被名利所困;以 “克己复礼” 为戒,时刻严于律己、严守纪律规矩,做到 “不迁怒、不贰过”,在工作中主动担当、不推责邀功,以道德自律涵养优良作风;以 “闻一知十” 为勉,既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又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避免 “纸上谈兵”;更要以 “笃信尊师” 的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始终对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心怀敬畏,忠于党、忠于人民,做新时代兼具 “仁德” 与 “实干” 的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2025-09-14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1889.html 1 从《论语》中颜回的形象 谈孔子心中的“君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