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然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出任中都宰,一年大治,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政治智慧,这对于我们今天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首先,仁政爱民、民生为本的仁政思想。孔子为官遵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原则,上任之初就深入百姓之中,制定了“庶”“富”“教”的三步走战略。通过增加人口、发展经济、教化百姓,引导人们诚信经营、公平交易,从而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孔子的“庶富教”理念历久弥新,在当代基层治理中,其蕴含的“先解决生存与发展,再强化精神引导”的逻辑仍具现实意义,启示我们在当代的基层社会治理中要以“庶”为基,夯实治理根基,关注人口结构与民生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富”为要,筑牢治理底气,结合地方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居民增收渠道;以“教”为魂,提升治理效能,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社区学堂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居民道德素养。三者相互促进,可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提供传统智慧的支撑。
其次,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的治理策略。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儒家看来,德治能够启发人的羞耻之心,能够让人自觉改邪归正。孔子曾做过鲁国司寇,曾说过“毋乃失诸刑与德”,可见,孔子施政同样重视法律,但是要宽以待民。我们今天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既要让法治精神成为不可动摇的根基,以刚性的制度保障筑牢防线,让法律的尊严与权威在每一次纠纷化解中彰显力量;也需以德治为先导,通过涵养文明乡风、提升民众素养,从根源上减少矛盾滋生的土壤,让和谐因子在邻里间自然生长。基层的事,多是家长里短的琐碎,却常藏着“法理之外、情理之中”的复杂。不少纠纷或许够不上法律评判的刻度,却牵动着群众的切身感受。正因如此,“礼法合治”才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钥匙:用法治划定行为边界,以德治温润人心褶皱,刚柔相济间,方能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第三,选才用人、勤廉并重的用人导向。孔子曾说“政在选臣”,司马光也说过“为政之要,在于用人”。正因为孔子善于知人善任,选贤举能,才有了孔子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皆则之”的卓越政绩。时至今日,选才用人仍是关乎事业成败的关键课题。基层社会治理事务繁多、牵涉甚广,小到邻里纠纷,大到政策落地,每一项都考验着治理者的能力与担当,因此基层领导干部的选拔更需精挑细选、慎之又慎。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正是告诫我们要多维度、深层次地考察干部:既要看他当下的行事方式,也要追溯他做事的动机与路径,更要洞察他内心的坚守与追求。如此,方能选出那些德才兼备、心怀百姓的人扎根基层,用高尚品德凝聚人心,以扎实才干破解难题。(作者单位:汶上县干部政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