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安萌
汉画像石是源自于汉代墓室墙壁上的记载人物故事的画像石。济宁地区以嘉祥武氏祠出土的汉画像石为主,内容丰富,涵盖汉代生活方方面面。这些深埋千年的石刻不仅体现了汉代石刻艺术的巅峰成就,更将儒家伦理纲常、政治理想与教育理念凝固于石壁,成为研究汉代儒学传播与民间教化的重要实物载体。
儒家思想对山东地区画像石影响最为广泛深刻,其中在山东地区出土了众多“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孔子和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一位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一位是道家文化始祖,但他们见面时还未有儒道之分,更像是为后辈向前辈的请教。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叙了其中的一次谈话,即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的典故。武氏祠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孔子和老子头戴进贤冠,身着长袍,两人躬身而立。孔子居左,面向右,身后有一侍从,双马驾轩车;老子居右,面向左,手中拄曲杖,拱手相迎,身后一马驾轺车,有三个侍从。二人之间,有一飞雁,可能为孔子的礼物。画像石中的雁礼、躬身姿态,不仅遵循了儒家规范中尊师重礼的作用,同时强化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这一构图通过躬身角度和人物表情体现师承关系,传递了“温良恭俭让”的礼仪规范。画像石中“雁礼”与“躬身姿态”的细节,不仅是儒家“礼”文化精妙的视觉再现,也将“尊师重道”这一伦理要求转化为具体直观且极具感染力的图像语言,在汉代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背景下,有力地塑造和强化了符合其价值观的行为典范与社会规范。
武氏祠的汉画像石中还刻有“三皇五帝”等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有尝百草的神农,有教人民盖宫室的黄帝,有著名的尧、舜、禹,也有恶名昭著的夏桀。汉画像石中,夏桀刻成了还在作恶的样子,与“三皇五帝”形成了鲜明对比,彰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为政以德”与暴政警示。同时在汉画像石中也存在一些忠臣符号,如“周公辅成王”中,成王坐于高台之上,周公衣冠整肃,面向成王,跪禀事项,体现的是以礼法教化幼主和对辅佐帝王的忠诚,后周公毅然还政成王,成为儒家“克己复礼”的贤臣楷模,彰显了儒家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汉画像石中还有关于“孝”的故事,比如“闵子骞失棰”中,以静态的画面展现了芦花飞散,闵子骞父亲举鞭悬停的瞬间,表现了父亲怒火被孝心阻截的转折,展现了闵子骞“不怨天,不尤人”的君子品格和修身境界,成为了儒家文化中以“孝”为轴心的家庭凝聚力,维系了儒家理想中“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的伦理秩序。
汉画像石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汉代社会的思想映射。通过汉画像石,儒家价值观得以“下沉”到民间,以视觉符号替代文字说教,从而影响一代代人传承下去。以石为纸、以凿为笔,这种特殊的形式将儒家忠孝节义、礼乐教化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史诗,至今仍在诉说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作者单位:济宁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