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如
地方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在基层的生动投影。深入挖掘、系统研究地方党史资源,具有多重时代意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地方党史研究工作需聚焦核心任务,提升研究水平,增强服务效能。
坚持政治属性,筑牢研究根基。必须坚持党史姓党,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为准绳,准确记载和反映党在地方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与辉煌成就。在史料甄别、史实认定、人物评价上,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维护党的历史的光辉形象。要自觉将地方党史研究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服务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地方发展大局。
深耕史料沃土,夯实研究基础。史料是研究的生命线。要广泛开展“抢救性”征集,聚焦重要历史事件、关键历史节点、代表性人物,通过查阅档案文献、走访当事人及其后代、征集实物与影像资料、整理口述历史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多角度挖掘散存于民间的“活史料”。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史料征集、整理、鉴别、归档和保管制度,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地方党史资料数据库,确保史料安全并便于研究利用。
坚持守正创新,提升研究水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积极借鉴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拓展研究视角。既要深化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研究,也要关注基层党组织的日常运行、普通党员的作为、政策在基层的落实与调适、党与群众的互动关系等“微观历史”,力求呈现立体、丰满的地方党史画卷。鼓励开展比较研究,将本地党史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共运史的背景下考察,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强化问题意识,聚焦地方发展中的现实关切,从历史中探寻启示。
推动成果转化,彰显时代价值。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要努力推动研究成果从书斋走向社会。资政辅治,精心编撰高质量的地方党史基本著作、编年史、专题研究、资政报告,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历史镜鉴。铸魂育人,编写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的地方党史通俗读物、简明读本、教育读本;积极参与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和纪念场馆展陈策划;制作地方党史主题的纪录片、短视频、融媒体产品;组织党史宣讲团深入基层宣讲。文化传承,将地方党史元素有机融入地方文艺创作、文化旅游开发、城市形象塑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建强人才队伍,保障持续发展。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结构合理的地方党史工作队伍。加强对现有研究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其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探索建立与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的合作机制,借智借力。积极吸纳退休老同志、熟悉地方历史的老党员、民间文史爱好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史料征集、口述访谈等工作。营造鼓励潜心钻研、支持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邹城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