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叶如矛,故谓之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尤以白茅常见。金乡地处黄泛冲积平原,历史上多茅草。乾隆《金乡县志·物产·草属》载:“莎、茅、蒲……”
西周初年,周公旦之子被封于茅,钱穆《国史大纲》:“茅,山东金乡。”春秋时有菅邑,位于今金乡、单县、成武交界处。菅,是茅的一种。汉代,金乡附近有茅乡社(城)。北宋时,今金乡县城东有白茅乡,闻名一时的张氏园亭,就位于这里。“诗豪”石延年主政金乡,是张园常客,在此写下《题金乡张氏园亭》,其中“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二句,尤为后人激赏。
白茅草,色白,生命力旺盛,古人视为洁净、吉祥之物,用于求婚、祭祀等场合。《诗经·召南·野有死麇》载:“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是说男子用白茅包着鹿向女子求婚。《周易·大过卦》载:“藉用白茅,无咎。”意思是,献祭品时,用白茅草垫在下面,没有灾难。
有趣的是,深得苏轼真传的晁无咎,晚年仕途不畅,精研《周易》的他,从巨野迁至金乡城东白茅乡涞河畔,是否有意契合《周易》,无从考证。不过,寓居金乡后,他的生活过得还算安稳。他忘情仕进,迎来了文学创作的高峰,为后人留下《摸鱼儿·东皋寓居》等不朽之作。
今天的金乡县卜集镇白垞村旁,昔日多红茅草。村人歌曰:“红茅草,茅草红,穆桂英是个女英雄……”传说,穆桂英在此摆天门阵大战辽将白天佐时临产,情急之下,女侍卫扑倒白茅草作床,助穆生下杨金花,脐带血将穆身下的茅草染红,此地遂有了红茅草。
野老之言,不足为凭。但传说的背后,是金乡人对英雄的崇拜之情。在他们眼里,似乎只有像穆桂英这样的爱国之士,才配将洁净的白茅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