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第04版:

老家公众号唤醒的乡音

张廷赏

那天晚上,见门口有个快递,我顺手拿起来问爱人买的啥。她却所问非所答:“你是不是又给老家的人打电话了?”

“没有啊!”我不屑一顾地说。

“不会吧,你刚才怎么说的是老家话啊!”爱人回敬道。

是的,当我想家时,会给老家的大哥和姐姐们打电话,聊聊天。给老家人打电话,自然是说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听到的也是那么熟悉的乡音。特别是常给三姐用微信语音说说话儿,大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却是聊个没完没了。

也许是余音绕梁吧,接着给爱人说话时,依然是浓浓的,没有转过弯的家乡味儿。

记得快过年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处处洋溢着新年的喜悦与期盼。我忍不住对爱人说:“我想家了。”爱人则说:“想家,这里就是你的家啊!”我离开老家已有20多年了,我的户口也早已转过来,彻底在北京安家落户了,却还把远方的老家当作家。

母亲在世时,我每年都回去陪她过年,后来她不小心摔了腿,我回去得更勤了,常常帮行动不便的母亲,把家里拾掇得干净利索。而后就坐在母亲身边,听她老人家说说老家我不知道的事。

或者我们什么都不说,默默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时光真好!为了多陪母亲一些时候,我都是一天走好几家亲戚,甚至不在他们家吃饭,坐上一会儿就匆匆打道回府,主要是喜欢吃母亲做的饭,吃起来永远那么香。

母亲离开后,我很少再回家了。无人居住的老家茅屋破败了,长满青苔,屋檐残缺,瓦砾凌乱着。家院草木丛生,给人萧瑟凄凉的感觉。所幸我们的院子里,没有像其他人家那样铺水泥路。春天时,大哥很勤快地在院子里翻土、挖坑、种菜、搭架、浇水,芳草灵动,花香满园,蔬果爆棚,小院重生了。

最近,爱人却提醒我,老家房子没有人住,很容易倒塌。俗语说,老屋住人百年不塌,无人居住五年就废。虽有大哥常去开窗户通风,驱走了室内的湿气和霉气。可是人靠饭撑,屋靠人撑,老话一点儿不假,没人住的房子,难免会“老”得特别快。

于是,爱人建议我,把房子干脆卖掉,省得操心了,我当即拒绝。那是我父母留下的遗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这是我记忆中老家的模样。村里空房子比比皆是,我们家老房子,不论地段选址,还是建筑的耐用程度都不在优势。即使老房子最终成了一堆废砖头,我还是不忍心卖掉。

正所谓破家值万贯,行走于世间,家,是一个人的根基所在,是一生中所有底气的源头。哪怕是我的户口早已不在老家,那里也是我永远的老家,因为我的根在那里。

老家是一种情怀,永远是想回去的地方。也有人说,回到老家,仿佛整个人的灵魂都得到了净化。脑海里回顾着儿时的奔跑嬉闹,非常治愈。除了老家,任何地方都不会有这种感觉。一旦说起千里之外那魂牵梦绕的老家房子,我就忍不住剪不断理还乱似的心绪。又不能说回就回,只有常给大哥打个电话,请他多多照应。

还是回到开头的话题吧,我这次根本没给老家任何人打电话,为啥拖着乡音的尾巴呢?莫非是我太想家了,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由自主吗?其实我倒是在回来的公交车上,关注了老家的几个公众号。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见老家的美丽乡村建设使乡村变美,道路变宽,邻里和睦,乡风文明和谐,乡亲安居乐业,人居环境得到了基本改善,综合服务功能健全,打造了“一村一品,一村一貌”整洁有序、特色鲜明的诗画乡村。乡村变靓了,生活更美了。

我一直沉浸在老家的公众号里不能自拔,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有最质朴的语言和最真实的情感。如同一幅幅画,每一抹颜色都触动心弦。

那活灵活现家乡的人,家乡的山水,家乡的小路,家乡的老屋,家乡的田园都跃入眼帘,最治愈人心的风景在家乡。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公众号里的乡亲生动有趣又接地气的讲述,让我身临其境,蠢蠢欲动,有一种卸下城市的诸多包袱,回到老家,去见见乡下亲人的期待。故乡呀,千里万里;亲人呐,待我欢聚。以致,差点错过了下车。

俗话说得好,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难道我看看千里之外的老家公众号,看看家乡的那些事儿,就情不自禁回到了家乡,自然而然说起了家乡话?真让我有点啼笑皆非。第二天上班时,我向一位同事说出了心中的困惑,说自己仅仅是关注了一下家乡的公众号,却又穿越到了老家,等回过神来,又多出几分乡愁。没想到,他一语惊醒梦中人,对我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那是你看公众号引起的共鸣,由此引起的同频共振,分明就是乡音、乡思、乡情的同频共振!

我豁然开朗。

2025-05-11 张廷赏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3070.html 1 老家公众号唤醒的乡音 /enpproperty-->